含硫矿石自燃机理及其危险性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7页 |
·含硫矿石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判定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含硫矿石自燃危险性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含硫矿石自燃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39页 |
·含硫矿石自燃过程分析 | 第19-31页 |
·典型硫化矿物及其氧化特性分析 | 第19-24页 |
·含硫矿石自燃的定义 | 第24页 |
·含硫矿石自燃宏观过程分析 | 第24-26页 |
·含硫矿石自燃微观过程分析 | 第26-31页 |
·内部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水的影响 | 第32-34页 |
·外部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破碎程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预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36页 |
·聚热升温条件的影响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实验 | 第39-64页 |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分析 | 第39-42页 |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实验设计 | 第40-42页 |
·含硫矿石的矿相和化学成分分析 | 第42页 |
·含硫矿石氧化自热实验 | 第42-58页 |
·热重法概述 | 第42-45页 |
·实验条件 | 第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51页 |
·实验热重曲线分析 | 第51页 |
·自热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8页 |
·含硫矿石吸氧速率测定实验 | 第58-61页 |
·实验目的和原理 | 第58页 |
·实验过程 | 第58-6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含硫矿石着火点测定实验 | 第61-63页 |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61页 |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含硫矿石自燃矿氧复合机理研究 | 第64-77页 |
·含硫矿石矿氧复合机理的提出 | 第64-65页 |
·含硫矿石自燃矿氧复合机理作用过程 | 第65-71页 |
·含硫矿石自燃生物作用过程 | 第65-68页 |
·含硫矿石自燃化学反应作用过程 | 第68-69页 |
·含硫矿石自燃电化学作用过程 | 第69-71页 |
·含硫矿石自燃矿氧复合机理的验证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 | 第77-90页 |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77-80页 |
·含硫矿石自燃危险性神经网络模型 | 第80-88页 |
·输入层、输出层单元指标的确定 | 第81-82页 |
·隐层单元的确定 | 第82-83页 |
·训练样本的确定 | 第83页 |
·输入、输出数据的处理 | 第83-88页 |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分级判定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含硫矿石堆自燃危险性预测技术 | 第90-113页 |
·含硫矿石堆内气体的运动规律 | 第90-98页 |
·含硫矿石堆与多孔介质 | 第90-91页 |
·含硫矿石堆内气体渗流特征参数 | 第91-93页 |
·含硫矿石堆内气体流动状态 | 第93-96页 |
·含硫矿石堆内的气体流动微分方程 | 第96-98页 |
·含硫矿石堆的氧气渗流规律 | 第98-101页 |
·含硫矿石堆的特点 | 第98-99页 |
·含硫矿石内部自热升温的必要条件 | 第99-100页 |
·含硫矿石堆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 第100-101页 |
·含硫矿石堆自燃发火周期预测模型 | 第101-106页 |
·含硫矿石着火点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含硫矿石自燃发火周期的预测模型 | 第102-106页 |
·含硫矿石堆宏观参数的确定 | 第106-111页 |
·孔隙率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比表面积及渗透系数的确定 | 第107页 |
·导热系数和折合热扩散系数的确定 | 第107-108页 |
·含硫矿石堆氧化自热速率的确定 | 第108-111页 |
·实例验证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7 结论 | 第113-116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4页 |
·展望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附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