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外源铅的老化与植物吸收铅差异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4页
    1.1 铅的化学性质、反应及土壤中存在形态第13-14页
        1.1.1 铅的化学性质及土壤中化学行为第13页
        1.1.2 铅在土壤中的化学反应第13页
        1.1.3 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第13-14页
    1.2 我国土壤和蔬菜中铅调查现状第14-15页
        1.2.1 土壤中铅含量第14-15页
        1.2.2 蔬菜中铅污染调查情况第15页
    1.3 土壤中铅的主要来源第15-17页
        1.3.1 自然来源第15-16页
        1.3.2 大气干湿沉降第16页
        1.3.3 污泥利用以及污水灌溉第16页
        1.3.4 矿山的开采与冶炼第16页
        1.3.5 过度施肥以及不合理的农业利用方式第16-17页
    1.4 铅对农作物、人体的危害第17-18页
        1.4.1 铅对农作物的危害第17页
        1.4.2 铅对人体及动物的危害第17-18页
    1.5 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第18-20页
        1.5.1 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第18页
        1.5.2 影响土壤中Pb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18-20页
    1.6 提取土壤中有效态Pb的提取剂第20-21页
        1.6.1 不同提取剂提取铅的原理第20页
        1.6.2 提取剂种类第20-21页
    1.7 土壤中铅的老化过程研究第21-22页
        1.7.1 外源铅在土壤中老化过程拟合方程研究第21页
        1.7.2 铅老化过程研究第21-22页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2-23页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8.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9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供试土壤第24-27页
    2.2 铅老化培养试验第27-28页
        2.2.1 试验设计第27页
        2.2.2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第27-28页
    2.3 同作物对铅吸收差异试验第28-29页
        2.3.1 试验设计第28页
        2.3.2 作物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8-29页
第三章 不同性质土壤中的EDTA提取态铅老化过程第29-52页
    3.1 不同性质土壤中铅的EDTA提取率比较第29-35页
        3.1.1 碱性土壤中铅的EDTA提取率第29-31页
        3.1.2 酸性土壤中EDTA提取率比较第31-33页
        3.1.3 中性土壤EDTA提取态率比较第33-35页
        3.1.4 不同性质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提取率比较第35页
    3.2 老化过程中不同性质土壤EDTA提取态铅老化程度比较第35-38页
        3.2.1 碱性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程度比较第35-36页
        3.2.2 中性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程度比较第36-37页
        3.2.3 酸性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程度比较第37-38页
        3.2.4 老化过程中不同性质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程度比较第38页
    3.3 不同性质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过程拟合第38-42页
        3.3.1 碱性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39-40页
        3.3.2 中性土壤EDTA提取态铅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40-41页
        3.3.3 酸性土壤EDTA提取态铅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41页
        3.3.4 不同性质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老化方程比较第41-42页
    3.4 影响老化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42-51页
        3.4.1 影响21 种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42-47页
        3.4.2 影响碱性土壤中EDTA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第47-48页
        3.4.3 影响酸性土壤EDTA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48-49页
        3.4.4 三个土壤EDTA提取态铅含量多元回归方程的比较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不同性质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老化过程第52-67页
    4.1 不同性质土壤铅的CaCl_2提取率的比较第52-58页
        4.1.1 碱性土壤中铅的CaCl_2提取率比较第52-54页
        4.1.2 酸性土壤中铅的CaCl_2提取率比较第54-56页
        4.1.3 中性土壤中CaCl_2提取率比较第56-58页
        4.1.4 不同性质土壤中CaCl_2提取率比较第58页
    4.2 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老化过程拟合第58-61页
        4.2.1 碱性土壤中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58-59页
        4.2.2 酸性土壤中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59-60页
        4.2.3 中性土壤中铅老化过程拟合结果第60-61页
    4.3 影响老化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61-66页
        4.3.1 影响21 种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61-64页
        4.3.2 影响碱性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64页
        4.3.3 影响酸性土壤中CaCl_2提取态铅含量的主要因素第64-66页
    4.5 本章结论第66-67页
第五章 不同性质土壤中HNO_3提取态铅的老化过程第67-73页
    5.1 老化过程中不同性质土壤铅的HNO_3提取率比较第67-72页
        5.1.1 碱性土壤中铅的HNO_3提取率比较第67-68页
        5.1.2 酸性土壤中铅的HNO_3提取率比较第68-71页
        5.1.3 中性土壤中铅的HNO_3提取率比较第71-72页
        5.1.4 不同性质土壤中铅的HNO_3提取率比较第72页
    5.2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不同作物对铅吸收的差异第73-77页
    6.1 不同蔬菜对Pb吸收差异性分析第73-74页
    6.2 不同品种小麦对Pb吸收差异性分析第74-76页
        6.2.1 潮土中不同品种小麦对铅吸收差异分析第74-75页
        6.2.2 红壤中不同品种小麦对铅吸收差异分析第75页
        6.2.3 潮土、红壤中小麦吸收铅能力比较第75-76页
    6.3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77-79页
    7.1 结论第77页
    7.2 研究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0页
致谢第90-91页
作者简历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甲基二硫土壤中迁移及大气散发规律与调控研究
下一篇:机械搅拌对猪粪与稻草联合厌氧干发酵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