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过氧化氢酶在电场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过氧化氢酶简介第11-12页
    1.2 过氧化氢酶的种类第12-13页
    1.3 过氧化氢酶的结构与功能第13-14页
    1.4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机理第14-15页
    1.5 过氧化氢酶的酶学性质第15-16页
    1.6 过氧化氢酶的应用领域第16-20页
    1.7 石墨烯简介第20-21页
    1.8 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2-25页
        1.9.1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22-23页
        1.9.2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3-25页
2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5-39页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第25-26页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第26-29页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常用算法第29-30页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势能函数和力场第30-32页
    2.5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常用系综第32-33页
    2.6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周期性边界条件第33-34页
    2.7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步骤第34-36页
    2.8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简介第36-39页
3 过氧化氢酶和突变过氧化氢酶体系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9-56页
    3.1 过氧化氢酶晶体结构的获取第40页
    3.2 过氧化氢酶晶体结构文件的预处理第40-41页
    3.3 拓扑文件的准备及检查第41-43页
    3.4 构建过氧化氢酶体系盒子第43页
    3.5 盒子中添加溶剂第43-44页
    3.6 平衡体系电荷第44-46页
    3.7 模拟体系能量最小化第46-47页
    3.8 NVT平衡第47-48页
    3.9 NPT平衡第48-49页
    3.10 成品模拟——添加电场第49-51页
    3.11 提取结果分析文件第51-52页
    3.12 突变过氧化氢酶体系的模拟第52-54页
    3.13 石墨烯分子动力学模拟第54-56页
4 电场下过氧化氢酶体系模拟结果与讨论第56-75页
    4.1 各能量组分第56-62页
        4.1.1 总能量、势能、动能第56-57页
        4.1.2 温度、压力、密度第57-59页
        4.1.3 LJ-SR第59-60页
        4.1.4 键角能第60-61页
        4.1.5 二面角第61-62页
    4.2 RMSD第62-64页
    4.3 原子对距离第64-65页
    4.4 RMSF第65-67页
    4.5 回旋半径Rg第67-69页
    4.6 二级结构第69-72页
    4.7 氢键第72-73页
    4.8 质心移动距离第73-74页
    4.9 石墨烯模拟体系结果与讨论第74-75页
5 非电场和电场下突变过氧化氢酶体系模拟结果与讨论第75-101页
    5.1 二级结构预测对比分析第75-76页
    5.2 非电场下各能量组分第76-78页
        5.2.1 总能量、势能、动能第76-77页
        5.2.2 温度、压力第77-78页
    5.3 非电场下RMSD第78-79页
    5.4 非电场下RMSF第79-80页
    5.5 非电场下回旋半径Rg第80-81页
    5.6 电场下各能量组分第81-88页
        5.6.1 总能量、势能、动能第81-83页
        5.6.2 温度、压力、密度第83-85页
        5.6.3 LJ-SR第85-86页
        5.6.4 键角能第86-87页
        5.6.5 二面角第87-88页
    5.7 电场下RMSD第88-89页
    5.8 电场下原子对距离第89-90页
    5.9 电场下RMSF第90-92页
    5.10 电场下回旋半径Rg第92-94页
    5.11 电场下二级结构第94-97页
    5.12 电场下氢键第97-98页
    5.13 电场下质心移动距离第98-99页
    5.14 电场下突变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模拟体系结果比较与讨论第99-101页
6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附录第108-112页
    附录A 参数文件内容第108-112页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牛源抗菌肽BSN-37体外的细胞毒性及抗沙门氏菌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