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7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基于机电转换效应的振动能量回收技术 | 第19-21页 |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5页 |
·能量回收装置 | 第21-28页 |
·压电材料 | 第21-22页 |
·耦合工作模式 | 第22-23页 |
·多层压电结构 | 第23-25页 |
·结构形式 | 第25-27页 |
·频率调节 | 第27-28页 |
·能量转换及存储技术 | 第28-31页 |
·能量回收接口电路技术 | 第28-31页 |
·能量回收存储技术 | 第31页 |
·能量回收技术应用实例 | 第31-35页 |
·回收人体活动能量 | 第31-33页 |
·回收外界流体能 | 第33-34页 |
·MEMS 供能 | 第34-35页 |
·无线节点传感器 | 第3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压电发电装置能量转换分析 | 第37-47页 |
·压电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37-40页 |
·压电效应 | 第37页 |
·压电材料的一些特性参数 | 第37-38页 |
·压电方程 | 第38-40页 |
·压电发电装置分析模型 | 第40-46页 |
·压电发电装置基本模型 | 第40-42页 |
·系统应力分析 | 第42-43页 |
·系统输出功率分析 | 第43-44页 |
·悬臂梁形状讨论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单模态振动下的能量回收接口技术 | 第47-71页 |
·理论建模 | 第47-48页 |
·回收能量的理论分析 | 第48-59页 |
·DSSH 接口电路技术 | 第48-49页 |
·ESSH 接口电路技术 | 第49-57页 |
·单次开关导通能量回收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固定振动幅度 | 第51-53页 |
·固定激振力 | 第53-55页 |
·固定激振力下的减振分析 | 第55-57页 |
·DSSH 接口电路技术与ESSH 接口电路技术的比较 | 第57-59页 |
·能量自给的ESSH 技术接口电路设计 | 第59-62页 |
·初始充电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ESSH 接口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实验验证 | 第62-70页 |
·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实验参数的测量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梁在固定激振力下 | 第64-67页 |
·梁在固定激振力下减振效果 | 第67页 |
·梁在固定振幅下 | 第67-68页 |
·能量自给的ESSH 接口技术的电路功耗 | 第68-69页 |
·能量自给的ESSH 接口技术的应用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多模态振动下的能量回收接口技术 | 第71-88页 |
·梁的理论分析 | 第71-72页 |
·控制策略 | 第72-73页 |
·能量自给的基于PIC16F883 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73-78页 |
·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74-76页 |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第75页 |
·主控制器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75-76页 |
·控制电路的软件设计 | 第76-78页 |
·实验验证 | 第78-87页 |
·实验装置 | 第78-7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能量自给的自适应ESSH 接口技术 | 第80-83页 |
·能量自给的自适应ESSH 接口技术的电路功耗 | 第83-84页 |
·能量自给的ESSH 接口技术 | 第84-86页 |
·两种接口技术的比较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能量回收技术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 第88-110页 |
·理论建模 | 第89页 |
·基于能量回收的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SSDI 和SSDV) | 第89-103页 |
·SSDI 和SSDV 技术原理 | 第89-91页 |
·SSD 技术的能量分析 | 第91-92页 |
·SSDV 技术的功耗分析 | 第92-93页 |
·能量自给的SSD 控制电路 | 第93-94页 |
·实验验证 | 第94-103页 |
·实验装置 | 第94-95页 |
·能量回收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振动控制实验结果 | 第97-100页 |
·电路功耗 | 第100-103页 |
·能量自给的SSDV 振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 第103页 |
·基于能量回收的自感知的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 | 第103-108页 |
·自感知原理 | 第103页 |
·能量自给的自感知半主动振动控制电路 | 第103-104页 |
·实验验证 | 第104-108页 |
·实验装置 | 第104-105页 |
·系统模型参数的识别 | 第105-10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基于压电能量回收的智能无线网络节点研究 | 第110-122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10-111页 |
·能量回收单元设计 | 第111-114页 |
·基于PIC16F883 的信号采集和发射单元设计 | 第114-118页 |
·信号传感模块设计 | 第114-115页 |
·PIC16F883 微处理器和信号发射模块设计 | 第115-118页 |
·基于ATMEGA16 单片机的接收显示单元设计 | 第118-119页 |
·实验验证 | 第119-121页 |
·能量回收效率与传感器功耗的测试 | 第119-120页 |
·无线传感节点的标定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全文总结 | 第122-124页 |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