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2页 |
2.1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2.2 中国东部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2页 |
第3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2-34页 |
3.1 花岗岩200 目粉末及岩脉颗粒制备 | 第22-23页 |
3.1.1 花岗岩200 目粉末制备 | 第22-23页 |
3.1.2 基性岩脉颗粒制备 | 第23页 |
3.2 锆石U-Pb定年 | 第23-24页 |
3.2.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锆石U-Pb定年 | 第23-24页 |
3.2.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锆石U-Pb定年 | 第24页 |
3.3 主量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3.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4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3.4.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3.4.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5 Sr-Nd-Pb-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7-34页 |
3.5.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Sr-Nd-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5.2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Sr-Nd-Pb-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5.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Sr-Nd-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5.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Sr-Nd-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第4章 西秦岭三叠纪同碰撞花岗岩成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 第34-74页 |
4.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34-37页 |
4.2 年代学特征 | 第37-40页 |
4.3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0-59页 |
4.3.1 碌础坝岩体 | 第40-56页 |
4.3.2 吴茶坝岩体 | 第56页 |
4.3.3 校场坝岩体 | 第56-59页 |
4.4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9-61页 |
4.4.1 碌础坝岩体 | 第59页 |
4.4.2 吴茶坝岩体 | 第59-61页 |
4.4.3 校场坝岩体 | 第61页 |
4.5 Sr-Nd-Hf同位素特征 | 第61-62页 |
4.6 讨论 | 第62-73页 |
4.6.1 AFC(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 | 第62-66页 |
4.6.2 花岗岩的成因 | 第66-68页 |
4.6.3 暗色包体的成因 | 第68-69页 |
4.6.4 动力学意义 | 第69-70页 |
4.6.5 西秦岭花岗岩同源性 | 第70-73页 |
4.7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脉成因 | 第74-102页 |
5.1 野外及岩相学特征 | 第74-78页 |
5.2 年龄结果 | 第78-84页 |
5.2.1 K-Ar定年 | 第78-79页 |
5.2.2 锆石U-Pb定年 | 第79-84页 |
5.3 主量元素 | 第84-85页 |
5.4 微量元素 | 第85-86页 |
5.5 全岩Sr-Nd-Pb-Hf同位素 | 第86-93页 |
5.6 讨论 | 第93-98页 |
5.6.1 分离结晶 | 第93页 |
5.6.2 地壳混染VS.源区富集 | 第93页 |
5.6.3 俯冲带物质对地幔源区的贡献 | 第93-98页 |
5.7 动力学意义 | 第98-100页 |
5.8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102-11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