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青的诗风转换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研究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诗风的第一次转换:40年代初至延安时期 | 第13-39页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第13-33页 |
一、思想主题 | 第13-19页 |
1、转换前:怀念与回忆结构下的都市乡村经验 | 第13-16页 |
2、转换后:对战时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 | 第16-19页 |
二、审美形态 | 第19-25页 |
1、诗歌意象美的弱化 | 第19-23页 |
2、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 | 第23-25页 |
三、诗歌体式 | 第25-33页 |
1、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化 | 第25-31页 |
2、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第33-39页 |
一、受众改变与诗人创作思路的调整 | 第33-35页 |
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二章 诗风的第二次转换:50年代初 | 第39-59页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第39-54页 |
一、思想主题 | 第39-41页 |
二、审美形态 | 第41-47页 |
1、从抒情的到写实的 | 第41-44页 |
2、从忧郁的到欢快的 | 第44-47页 |
三、诗歌体式 | 第47-54页 |
1、节奏(音节):从自由到匀齐 | 第47-51页 |
2、押韵:韵脚的出现 | 第51-54页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第54-59页 |
一、时代情绪下的个人体验 | 第54-55页 |
二、民间歌谣的影响 | 第55-59页 |
第三章 诗风的第三次转换:新时期以来 | 第59-72页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第59-69页 |
一、思想主题 | 第59-63页 |
1、“归来”后的探寻与反思 | 第59-61页 |
2、面对宏观对象的抒情 | 第61-63页 |
二、审美形态 | 第63-69页 |
1、“朴素”之风的确立:大味至淡 | 第63-64页 |
2、“思”之品格的提升:依托具象展开的哲思抒发 | 第64-69页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第69-72页 |
一、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的哲理化 | 第69-70页 |
二、家国意识的变化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