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硫化氢及其生物学意义 | 第14-15页 |
1.3 荧光分子探针检测H_2S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H_2S还原叠氮基或硝基为氨基 | 第15-16页 |
1.3.2 H_2S的亲核性 | 第16-19页 |
1.3.3 生成CuS沉淀 | 第19页 |
1.4 AIE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4.1 AIE发光体的种类 | 第19-23页 |
1.4.1.1 碳氢化合物 | 第19-20页 |
1.4.1.2 五元杂环化合物 | 第20-21页 |
1.4.1.3 含硼化合物 | 第21页 |
1.4.1.4 席夫碱化合物 | 第21-22页 |
1.4.1.5 腈类化合物 | 第22-23页 |
1.4.2 AIE效应的发光机理 | 第23-24页 |
1.4.2.1 RIR机制(分子内旋转受限) | 第23页 |
1.4.2.2 RIV机制(分子内震动受限) | 第23页 |
1.4.2.3 RIM机制(分子内振动受限)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构思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叠氮荧光素体系的H_2S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3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4 荧光光谱特性 | 第28页 |
2.2.5 细胞培养和荧光成像 | 第28页 |
2.2.6 理论计算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2.3.1 探针1的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2.3.2 5-叠氮荧光素的AIE特性 | 第29-30页 |
2.3.3 5-叠氮荧光素固态的发光活性 | 第30-31页 |
2.3.4 理论计算 | 第31-34页 |
2.3.5 探针1对H_2S的识别研究 | 第34-37页 |
2.3.5.1 探针1对H_2S的选择性研究 | 第34-35页 |
2.3.5.2 探针1对H_2S的滴定研究 | 第35-36页 |
2.3.5.3 探针1对H_2S的竞争性研究 | 第36-37页 |
2.3.5.4 探针1对H_2S的响应时间的研究 | 第37页 |
2.3.6 探针2对NO的识别研究 | 第37-39页 |
2.3.6.1 探针2对NO的选择性研究 | 第37-38页 |
2.3.6.2 探针2对NO的滴定研究 | 第38-39页 |
2.3.6.3 探针2对NO的竞争性研究 | 第39页 |
2.4 细胞成像的研究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三苯胺-氰基体系的H_2S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2.3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43页 |
3.2.4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43页 |
3.2.5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43页 |
3.2.6 荧光光谱特性 | 第43-44页 |
3.2.7 细胞培养和荧光成像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3.1 探针1,2的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3.3.2 探针1和2对H_2S的响应 | 第45-46页 |
3.3.3 探针1和2对H_2S的选择性 | 第46-47页 |
3.3.4 探针1,2和3的AIE特性 | 第47-48页 |
3.3.5 探针1和2对H_2S的干扰性 | 第48-49页 |
3.3.6 探针1,2对H_2S的响应时间的研究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总结 | 第52-53页 |
4.2 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情况和联系方式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