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旋转拟合确定渗透张量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 | 第11-13页 |
1.2.1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 第11-12页 |
1.2.2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 第12页 |
1.2.3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 | 第12-13页 |
1.3 岩体渗流表征单元体REV及渗透张量 | 第13-15页 |
1.3.1 表征单元体REV | 第13-14页 |
1.3.2 渗透张量及其性质 | 第14-15页 |
1.4 渗透张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一维管单元多参数模型确定渗透张量 | 第18-32页 |
2.1 一维管单元多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18-22页 |
2.1.1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生成 | 第18-19页 |
2.1.2 多参数管单元模型的简化 | 第19-20页 |
2.1.3 多参数模型下渗流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2.2 多参数模型渗透张量求解 | 第22-23页 |
2.3 反演法确定多参数值 | 第23-25页 |
2.3.1 改进的遗传算法 | 第23-24页 |
2.3.2 多参数的反演 | 第24-25页 |
2.4 程序设计 | 第25-27页 |
2.5 工程实例计算 | 第27-31页 |
2.5.1 基本资料 | 第27页 |
2.5.2 多参数模型计算 | 第27-29页 |
2.5.3 隙宽为定值时不同模型的计算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旋转椭球确定渗透张量 | 第32-39页 |
3.1 渗透椭球拟合张量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3.2 旋转椭球的计算 | 第34-38页 |
3.2.1 研究域各个方向渗透系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2 最小二乘法拟合渗透椭球 | 第35-37页 |
3.2.3 研究域旋转情况下管径的拟合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椭球拟合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4.1 实例计算 | 第39-43页 |
4.1.1 遗传算法进行椭球拟合 | 第39-41页 |
4.1.2 改变研究域尺寸进行椭球拟合 | 第41-4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3 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裂隙网络面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57页 |
5.1 裂隙网络面单元模型 | 第46页 |
5.2 面单元网格的剖分 | 第46-49页 |
5.2.1 有限元网格剖分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5.2.2 Delaunay三角剖分法 | 第47-48页 |
5.2.3 Delaunay三角形特性 | 第48-49页 |
5.3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 第49-51页 |
5.3.1 翻边算法 | 第49-50页 |
5.3.2 逐点插入算法 | 第50-51页 |
5.4 裂隙圆盘三角单元的划分 | 第51页 |
5.5 二维面单元渗流分析 | 第51-55页 |
5.5.1 渗流场的水头分布 | 第51-55页 |
5.5.2 二维面单元渗流量计算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