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3 所在团队的相关研究基础 | 第22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计算工具 | 第24-3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4-27页 |
2.2.1 CSR1000堆型参数 | 第24-25页 |
2.2.2 CSR1000安全系统 | 第25-26页 |
2.2.3 超临界流体 | 第26-27页 |
2.3 计算工具 | 第27-29页 |
2.3.1 SCAC-CSR1000程序 | 第27页 |
2.3.2 Small-break程序 | 第27-28页 |
2.3.3 CSR1000系统程序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计算模型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堆芯守恒方程 | 第30页 |
3.3 CSR1000安全系统模型 | 第30-34页 |
3.3.1 PCCS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 第30-32页 |
3.3.3 GDCS重力驱动堆芯冷却系统 | 第32-33页 |
3.3.4 ICS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 第33页 |
3.3.5 RMT高压补水箱 | 第33-34页 |
3.4 简单容器喷放模型 | 第34-35页 |
3.5 破口流量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5.1 超临界区域破口流量计算模型 | 第35页 |
3.5.2 亚临界区域破口流量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6 两相流临界流模型 | 第36-38页 |
3.6.1 HEM均相模型 | 第36-37页 |
3.6.2 Moody模型 | 第37页 |
3.6.3 Fauske模型 | 第37-38页 |
3.7 超临界水物性模型 | 第38页 |
3.8 多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模型 | 第38-41页 |
3.8.1 交互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公式 | 第38-40页 |
3.8.2 正交实验设计表 | 第40-4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程序说明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控制体节点划分 | 第42-44页 |
4.2.1 CSR1000堆芯节点划分 | 第42-43页 |
4.2.2 安全系统模型节点划分 | 第43-44页 |
4.3 程序功能及结构说明 | 第44-45页 |
4.3.1 功能说明 | 第44页 |
4.3.2 结构说明 | 第44-45页 |
4.4 计算流程 | 第45-48页 |
4.4.1 Small-break程序计算流程 | 第45-46页 |
4.4.2 CSR1000-SBLOCA程序计算流程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超临界水简单容器破口喷放计算 | 第49-58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破口失水事故过程计算 | 第49-51页 |
5.2.1 破口压力计算 | 第49-50页 |
5.2.2 破口质量流量计算 | 第50页 |
5.2.3 破口滞止温度计算 | 第50-51页 |
5.3 破口失水事故影响因素计算 | 第51-54页 |
5.3.1 初始压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2 初始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3 破口面积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4 容器体积的影响 | 第54页 |
5.4 计算结果验证 | 第54-55页 |
5.5 不同因素影响敏感性分析 | 第55-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CSR1000小破口失水事故过程计算 | 第58-66页 |
6.1 引言 | 第58页 |
6.2 CSR1000小破口失水事故参数变化计算 | 第58-63页 |
6.2.1 堆芯压力及主蒸汽压力计算 | 第58-59页 |
6.2.2 第一流程及第二流程慢化剂质量流量计算 | 第59-60页 |
6.2.3 第一流程及第二流程冷却剂质量流量计算 | 第60-61页 |
6.2.4 第一流程及第二流程冷却剂温度计算 | 第61-62页 |
6.2.5 第一流程及冷第二流程慢化剂温度计算 | 第62页 |
6.2.6 第一流程及第二流程包壳最高温度计算 | 第62-63页 |
6.3 CSR1000小破口失水事故安全系统特性计算 | 第63-65页 |
6.3.1 RMT高压补水箱参数计算 | 第63-64页 |
6.3.2 PCCS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参数计算 | 第64-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7章 CSR1000小破口失水事故特性比较 | 第66-72页 |
7.1 引言 | 第66页 |
7.2 不同堆型小破口失水事故过程比较 | 第66-69页 |
7.2.1 堆芯压力比较 | 第66-68页 |
7.2.2 包壳最高温度比较 | 第68-69页 |
7.3 小破口失水事故因应对策及措施 | 第69-71页 |
7.3.1 针对CSR1000破口位置因应对策 | 第69-70页 |
7.3.2 针对CSR1000安全壳完整性措施 | 第70-7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8.1 结论 | 第72-73页 |
8.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附录Ⅰ CSR1000-SBLOCA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