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4.1 工业遗产 | 第12页 |
1.4.2 武汉一级工业遗产 | 第12页 |
1.4.3 城市更新 | 第12-15页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6.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工业遗产相关问题研究及武汉工业遗产概况 | 第21-43页 |
2.1 从工业考古——工业纪念物到工业遗产 | 第21页 |
2.2 工业遗产保护立法研究 | 第21-27页 |
2.2.1 国际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立法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2.2.2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立法 | 第23-26页 |
2.2.3 武汉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立法 | 第26-27页 |
2.3 武汉工业遗产构成 | 第27-33页 |
2.3.1 武汉工业遗产历史构成 | 第27-30页 |
2.3.2 武汉市工业遗产行业构成 | 第30-31页 |
2.3.3 武汉市工业遗产级别构成 | 第31-33页 |
2.4 武汉一级工业遗产概况 | 第33-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3.武汉一级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关联性研究 | 第43-80页 |
3.1 武汉城市更新政策与工业遗产 | 第43-51页 |
3.1.1 城市更新宏观政策与工业遗产的留存 | 第43-45页 |
3.1.2 一级工业遗产在旧城土地再开发中的空间分布 | 第45-47页 |
3.1.3 片区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微更新 | 第47-51页 |
3.2 城市更新模式分类及重点研究对象筛选 | 第51-54页 |
3.2.1 一级工业遗产所处城市片区的城市更新模式 | 第51-53页 |
3.2.2 一级工业遗产的类型及城市更新属性 | 第53-54页 |
3.3 差异性城市更新模式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 第54-78页 |
3.3.1 房地产主导模式下的保护更新 | 第54-64页 |
3.3.2 文化+主导模式下的保护更新 | 第64-72页 |
3.3.3 产业升级改造主导模式下的保护更新 | 第72-78页 |
3.4 小结 | 第78-80页 |
4.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上海之城际比较研究 | 第80-95页 |
4.1 上海与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制度之比较 | 第80-81页 |
4.2 上海与武汉:同等级工业遗产现状及其与城市更新关联性比较 | 第81-85页 |
4.2.1 上海与武汉文物类工业遗产保护现状比较 | 第81-82页 |
4.2.2 上海与武汉文物类工业遗产相应城市更新模式比较 | 第82-85页 |
4.3 武汉与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研究之比较 | 第85-93页 |
4.3.1 武汉宗关水厂VS上海杨树浦水厂 | 第85-87页 |
4.3.2 武汉平和打包厂VS上海四行仓库 | 第87-90页 |
4.3.3 武汉第一纱厂办公楼VS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 | 第90-92页 |
4.3.4 原武汉轻型汽车厂办公楼VS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 第92-93页 |
4.4 小结 | 第93-95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