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墓葬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研究范围 | 第12-14页 |
·发现与研究简史 | 第14-32页 |
·金墓的早期著录和调查 | 第14-17页 |
·新中国成立后金墓的发现与研究 | 第17-32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32-34页 |
第2章 形制与结构 | 第34-44页 |
·竖穴类墓 | 第34-39页 |
·土坑墓 | 第34-35页 |
·瓮棺墓 | 第35页 |
·木棺墓 | 第35-36页 |
·木椁墓 | 第36页 |
·石椁墓 | 第36-38页 |
·砖椁墓 | 第38页 |
·砖石(合筑)椁墓 | 第38页 |
·石棺墓 | 第38-39页 |
·石函墓 | 第39页 |
·室类墓 | 第39-44页 |
·土洞墓 | 第40页 |
·石室墓 | 第40-41页 |
·砖室墓 | 第41-43页 |
·砖石(混筑)室墓 | 第43页 |
·崖洞墓(瘗窟) | 第43-44页 |
第3章 随葬器物研究 | 第44-72页 |
·陶瓷器历时性分析 | 第44-64页 |
·其他随葬器物分析 | 第64-72页 |
第4章 墓葬装饰内容分类研究 | 第72-96页 |
·砖雕内容分类研究 | 第72-79页 |
·墓主人图 | 第72-74页 |
·妇人启门图 | 第74页 |
·侍从、武士图 | 第74-75页 |
·家居生活图 | 第75页 |
·出行图 | 第75页 |
·孝行图 | 第75-76页 |
·八仙图 | 第76-77页 |
·散乐图 | 第77-78页 |
·百戏图 | 第78页 |
·杂剧图 | 第78-79页 |
·祥瑞图 | 第79页 |
·建筑家居装饰图 | 第79页 |
·壁画内容分类研究 | 第79-85页 |
·墓主人图 | 第80-81页 |
·妇人启门图 | 第81页 |
·侍从、武士图 | 第81-82页 |
·家居生活图 | 第82页 |
·出行图 | 第82页 |
·孝行图 | 第82-83页 |
·散乐图 | 第83-84页 |
·百戏图 | 第84页 |
·杂剧图 | 第84-85页 |
·祥瑞图 | 第85页 |
·建筑家居装饰图 | 第85页 |
·天象图 | 第85页 |
·石刻画像内容分类研究 | 第85-88页 |
·墓主人图 | 第85-86页 |
·妇人启门图 | 第86-87页 |
·侍从、武士图 | 第87页 |
·家居生活图 | 第87页 |
·出行图 | 第87页 |
·散乐图 | 第87页 |
·四神、动物、花草图 | 第87-88页 |
·孝行图 | 第88页 |
·相关图像题材内涵的探讨 | 第88-96页 |
·关于“墓主人”图 | 第88-90页 |
·关于“妇人启门”图 | 第90-91页 |
·关于孝行图 | 第91-92页 |
·关于“八仙”图 | 第92-93页 |
·关于杂剧图 | 第93-94页 |
·关于出行图 | 第94-96页 |
第5章 分区与分期 | 第96-124页 |
·分区与分期总论 | 第96-97页 |
·东北地区 | 第97-101页 |
·华北长城沿线地区 | 第101-107页 |
·晋中、冀中南地区 | 第107-110页 |
·豫东、山东地区 | 第110-113页 |
·晋南、豫西地区 | 第113-119页 |
·陇东、陕西地区 | 第119-124页 |
第6章 族别与葬俗 | 第124-140页 |
·女真人墓 | 第124-128页 |
·契丹人墓 | 第128-131页 |
·汉人墓 | 第131-133页 |
·相关葬俗的考释和探讨 | 第133-140页 |
·关于随葬铁牛、铁猪的习俗 | 第133-135页 |
·关于墓内安置长生灯和金石的习俗 | 第135-136页 |
·关于迁葬与合葬的习俗 | 第136-140页 |
第7章 墓葬反映的等级与社会阶层结构 | 第140-154页 |
·神道碑和石像生 | 第140-142页 |
·墓志和买地券 | 第142-145页 |
·石椁墓的等级考察 | 第145-147页 |
·砖室墓的等级考察 | 第147-148页 |
·石室墓的等级考察 | 第148-149页 |
·其他类别的墓葬:品秩与阶层 | 第149-150页 |
·特殊的群体—佛、道人士的墓葬 | 第150-154页 |
第8章 结语 | 第154-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6页 |
附录 | 第176-3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306-308页 |
后记 | 第308-310页 |
论文摘要 | 第310-313页 |
Abstract | 第313-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