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乙酸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乙酸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第10页 |
1.1.2 乙酸的广泛来源 | 第10-11页 |
1.1.3 大肠杆菌中乙酸的摄取途径 | 第11-12页 |
1.1.4 乙酸的代谢开关 | 第12-13页 |
1.2 丙酮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丙酮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第13页 |
1.2.2 丙酮的生产方法 | 第13-15页 |
1.3 异丙醇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异丙醇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第15页 |
1.3.2 异丙醇的生产方法 | 第15页 |
1.3.3 微生物生产异丙醇途径 | 第15-16页 |
1.4 辅酶工程关键基因及应用 | 第16页 |
1.4.1 转氢酶 | 第16页 |
1.4.2 NAD激酶 | 第16页 |
1.4.3 辅酶工程的应用 | 第16页 |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课题意义 | 第16-17页 |
1.5.2 课题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18-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5页 |
2.1.1 菌株 | 第18-19页 |
2.1.2 质粒 | 第19-20页 |
2.1.3 引物 | 第20-22页 |
2.1.4 原trc及优化后Ptrc1启动子序列 | 第22页 |
2.1.5 构建所用RBS序列 | 第22页 |
2.1.6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7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8 培养基成分 | 第23-24页 |
2.1.9 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2.2.1 分子实验操作 | 第25-28页 |
2.2.2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 | 第28页 |
2.2.3 菌体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2.2.4 静息细胞转化 | 第29页 |
2.2.5 乙酸、丙酮及异丙醇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2.6 荧光定量PCR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丙酮合成途径的构建与优化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丙酮合成途径的质粒构建 | 第33-39页 |
3.2.1 pTrcBAC、pTrcBAD、pTrcTAC、pTrcTAD质粒的构建 | 第33-39页 |
3.3 丙酮合成质粒的表达 | 第39-40页 |
3.3.1 重组菌的蛋白表达 | 第39-40页 |
3.4 最优丙酮合成质粒的筛选 | 第40-42页 |
3.4.1 丙酮合成重组大肠杆菌菌摇瓶发酵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大肠杆菌中心代谢途径的改造对丙酮发酵的影响 | 第43-57页 |
4.1 引言 | 第43-45页 |
4.2 改造E.coli MG1655增强乙酸摄取途径 | 第45-47页 |
4.3 改造E.coli MG1655降低糖异生途径 | 第47-49页 |
4.4 改造E.coli MG1655部分阻断TCA循环 | 第49-50页 |
4.5 重组菌的摇瓶发酵 | 第50-52页 |
4.6 HY041(pTrcTAD)的静息细胞转化实验 | 第52-54页 |
4.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4-56页 |
4.7.1 菌体总RNA抽提 | 第54-55页 |
4.7.2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5-5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异丙醇合成途径的构建及辅酶工程应用 | 第57-64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异丙醇合成菌株构建 | 第57-58页 |
5.3 异丙醇摇瓶发酵温度优化及筛选 | 第58-61页 |
5.4 辅酶系统的异丙醇发酵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