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8页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电子能级的不连续性 | 第13-14页 |
1.1.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4页 |
1.1.3 小尺寸效应 | 第14页 |
1.1.4 表面效应 | 第14-15页 |
1.1.5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5页 |
1.2 碳纳米材料概述 | 第15-18页 |
1.2.1 零维碳纳米材料 | 第15-17页 |
1.2.2 一维碳纳米材料 | 第17页 |
1.2.3 二维碳纳米材料 | 第17-18页 |
1.2.4 三维碳纳米材料 | 第18页 |
1.3 碳点材料概述 | 第18-23页 |
1.3.1 功能化碳纳米颗粒制备碳点 | 第19-20页 |
1.3.2 “一锅法”制备碳点 | 第20-22页 |
1.3.3 Host-guest碳点 | 第22-23页 |
1.4 碳点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1 生物标记 | 第23-24页 |
1.4.2 离子检测 | 第24页 |
1.4.3 药物/基因运输 | 第24-25页 |
1.5 碳点的光催化能量转换 | 第25-27页 |
1.5.1 碳点的光致氧化还原反应 | 第25-26页 |
1.5.2 碳点的光催化性能 | 第26-27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1 研究动机 | 第27-2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8页 |
第二章 碳点的表征技术 | 第38-42页 |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38页 |
2.2 荧光光谱(PL) | 第38-39页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 | 第39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页 |
2.3.2 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39页 |
2.4 X射线衍射(XRD) | 第39-40页 |
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0页 |
2.6 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2.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 第40-41页 |
2.8 CHO元素分析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以生物废料为碳源制备碳点 | 第42-60页 |
3.1 概述 | 第42页 |
3.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第42-44页 |
3.2.1 碳点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量子产率 | 第43-44页 |
3.2.3 细胞毒性测试 | 第44页 |
3.2.4 细胞成像 | 第44页 |
3.2.5 Fe~(3+)离子检测 | 第44页 |
3.3 实验准备 | 第44-45页 |
3.4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45-55页 |
3.4.1 碳点颗粒形貌的TEM表征 | 第45页 |
3.4.2 碳点的XRD表征 | 第45-46页 |
3.4.3 碳点的FTIR表征 | 第46-47页 |
3.4.4 碳点的XPS表征 | 第47-48页 |
3.4.5 碳点的UV-Vis吸收光谱表征 | 第48-49页 |
3.4.6 碳点的荧光光谱(PL)表征 | 第49-51页 |
3.4.7 碳点的细胞成像结果 | 第51-52页 |
3.4.8 碳点的离子检测结果 | 第52-54页 |
3.4.9 碳点的光致氧化还原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3.5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四章 高能球磨法制备碳点 | 第60-75页 |
4.1 概述 | 第60-61页 |
4.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第61-62页 |
4.2.1 碳点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2 细胞毒性 | 第62页 |
4.2.3 细胞成像 | 第62页 |
4.3 实验准备 | 第62页 |
4.4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62-69页 |
4.4.1 碳点颗粒形貌的TEM表征 | 第62-63页 |
4.4.2 碳点的XRD表征 | 第63-64页 |
4.4.3 碳点的FTIR表征 | 第64-65页 |
4.4.4 碳点的XPS表征 | 第65-66页 |
4.4.5 碳点的UV-Vis吸收光谱表征 | 第66-67页 |
4.4.6 碳点的荧光光谱(PL)表征 | 第67-68页 |
4.4.7 碳点的细胞成像结果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第五章 碳点在可见光区光学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75-95页 |
5.1 概述 | 第75-76页 |
5.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第76-78页 |
5.3 实验准备 | 第78-79页 |
5.4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79-90页 |
5.4.1 不同途径制备碳点样品的光谱性质对比研究 | 第79-82页 |
5.4.2 碳点颗粒形貌的TEM表征 | 第82-83页 |
5.4.3 碳点的XRD表征 | 第83-84页 |
5.4.4 碳点的FTIR表征 | 第84-85页 |
5.4.5 碳点的量子产率(QY) | 第85-86页 |
5.4.6 碳点依赖于激发波波长的荧光光谱(PL) | 第86-87页 |
5.4.7 碳点的光致氧化还原性能分析 | 第87-90页 |
5.5 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六章 红光碳点的制备 | 第95-104页 |
6.1 概述 | 第95-96页 |
6.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第96-98页 |
6.3 实验准备 | 第98页 |
6.4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98-102页 |
6.4.1 定向合成红光发射物质的表征分析 | 第98-100页 |
6.4.2 罗丹明B-碳点的表征分析 | 第100-102页 |
6.5 小结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创新点 | 第105页 |
7.3 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