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颗粒形状与旋转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地表含水率对风蚀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土壤蒸发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4 粉尘释放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4页 |
1.4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沙粒形状与旋转对其微观运动的影响 | 第25-43页 |
2.1 沙粒运动的流固耦合模型 | 第25-30页 |
2.1.1 流场控制方程 | 第25-28页 |
2.1.2 颗粒运动模拟方法 | 第28-30页 |
2.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2.2.1 椭球形沙粒模型参数 | 第30页 |
2.2.2 计算域及计算参数 | 第30-31页 |
2.2.3 计算流程 | 第31-32页 |
2.3 旋转椭球形单颗沙粒跃移运动模拟 | 第32-36页 |
2.3.1 沙粒跃移运动中与流场的相互作用 | 第33-34页 |
2.3.2 沙粒的跃移轨迹及受力分析 | 第34-36页 |
2.4 旋转椭球形双沙粒系统跃移运动模拟 | 第36-39页 |
2.4.1 双沙粒系统与流场的相互作用 | 第36-38页 |
2.4.2 双沙粒系统的跃移轨迹及受力分析 | 第38-39页 |
2.5 粒径与球形度对旋转双沙粒系统跃移运动的影响 | 第39-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沙粒形状与旋转对风沙宏观输运过程的影响 | 第43-57页 |
3.1 风沙宏观输运过程模型 | 第43-49页 |
3.1.1 流场控制方程 | 第43-44页 |
3.1.2 沙粒运动方程 | 第44-46页 |
3.1.3 沙粒起跳的线速度与角速度分布 | 第46-47页 |
3.1.4 空中沙粒群对流场的阻力 | 第47-48页 |
3.1.5 统计单宽输沙率 | 第48-49页 |
3.2 计算设置与流程 | 第49-51页 |
3.2.1 初始条件及参数设定 | 第49-50页 |
3.2.2 计算流程 | 第50-51页 |
3.3 沙粒形状与旋转对输沙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 沙粒形状与旋转对输沙廓线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沙粒形状与旋转对浓度与风速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建模与模拟 | 第57-82页 |
4.1 土壤蒸发运动的基本理论 | 第57-64页 |
4.1.1 土壤中水的形态 | 第58页 |
4.1.2 土壤中水的能态 | 第58-60页 |
4.1.3 土水特征曲线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 第60-62页 |
4.1.4 土壤蒸发运动 | 第62-64页 |
4.2 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 第64-71页 |
4.2.1 湿土层的水分运动模型 | 第65-68页 |
4.2.2 干土层的水分运动模型 | 第68-70页 |
4.2.3 湿土层与干土层的转变 | 第70-71页 |
4.3 计算设置与流程 | 第71-72页 |
4.3.1 初边值条件与计算设置 | 第71页 |
4.3.2 计算流程与方法 | 第71-72页 |
4.4 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72-77页 |
4.4.1 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第72-74页 |
4.4.2 对干土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第74-77页 |
4.5 蒸发速率的影响 | 第77-80页 |
4.5.1 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2 对干土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第79-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粉尘释放的动态模型与模拟 | 第82-98页 |
5.1 粉尘动态释放模型 | 第82-88页 |
5.1.1 蒸发速率的风速表征 | 第82-84页 |
5.1.2 自由尘层结构与释放模型 | 第84-86页 |
5.1.3 土壤颗粒粒径分布 | 第86页 |
5.1.4 土壤颗粒输运过程 | 第86-88页 |
5.1.5 地表吹蚀过程 | 第88页 |
5.2 计算设置与流程 | 第88-90页 |
5.2.1 计算设置 | 第88-89页 |
5.2.2 计算流程 | 第89-90页 |
5.3 粉尘动态释放过程中的土壤含水率变化 | 第90-92页 |
5.4 粉尘动态释放过程中的土壤蒸发与结构变化 | 第92-94页 |
5.5 粉尘动态释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 第94-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8-100页 |
6.2 本文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