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应变仪资料分析地壳应变综述 | 第11-14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 第2章 异常S1应变固体潮的观测及物理机制 | 第17-35页 |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 2.2 PBO应变数据中的异常S1应变固体潮 | 第18-22页 | 
| 2.3 异常S1应变固体潮产生的物理机制 | 第22-33页 | 
| 2.3.1 S1应变固体潮与大气压负荷的关系 | 第22-27页 | 
| 2.3.2 S1应变固体潮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27-33页 | 
| 2.4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异常地壳形变及其物理机制 | 第35-49页 |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 3.2 地下水引起的异常地壳形变的观测 | 第36-39页 | 
| 3.3 异常应变信号产生的物理机制 | 第39-46页 |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 3.5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异常震后地壳形变的观测及其物理机制 | 第49-59页 |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 4.2 异常震后形变的观测和分析 | 第50-53页 | 
| 4.3 异常震后形变产生的物理机制 | 第53-58页 |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全球综合时变地应力场的计算 | 第59-85页 | 
| 5.1 引言 | 第59-61页 | 
| 5.2 地球的受力分析及其物理学响应 | 第61-65页 | 
| 5.2.1 地球对负荷力的弹性响应 | 第63-64页 | 
| 5.2.2 地球对负荷力的粘弹性响应 | 第64-65页 | 
| 5.3 地球模型及负荷力的估算 | 第65-70页 | 
| 5.3.1 计算应力使用的地球模型 | 第65-66页 | 
| 5.3.2 负荷力的来源及其估算 | 第66-70页 | 
| 5.4 2000年至2017年的全球压力变化的计算结果 | 第70-79页 | 
| 5.4.1 地球表面应力变化的幅度及空间分布 | 第70-72页 | 
| 5.4.2 水文负荷引起的地应力的季节性变化和非季节性变化 | 第72-75页 | 
| 5.4.3 负载引起的地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 第75-79页 | 
| 5.5 讨论 | 第79-82页 | 
| 5.5.1 本研究的缺点和可能的改进 | 第79-82页 | 
| 5.5.2 本研究的展望及应用前景 | 第82页 | 
| 5.6 小结 | 第82-85页 | 
| 第6章 人类活动产生的地应力及其诱发地震 | 第85-97页 | 
| 6.1 引言 | 第85页 | 
| 6.2 震源点源近似及其产生地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85-88页 | 
| 6.3 新疆呼图壁储气库注采气造成的地应力变化及地震诱发 | 第88-92页 | 
| 6.3.1 呼图壁储气库注采气诱发的地震 | 第89-91页 | 
| 6.3.2 地应力计算及地震诱发机制分析 | 第91-92页 | 
| 6.4 朝鲜核试验造成的地应力变化及地震诱发 | 第92-94页 |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94-97页 |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7-101页 |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7-99页 |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