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锚固锚杆无损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锚杆无损检测应力波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锚杆无损检测超声导波法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锚杆无损检测其他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现有研究工作的局限性及拟解决的思路 | 第22-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2章 锚固锚杆中导波传播特性及频散方程求解 | 第27-45页 |
2.1 概述 | 第27页 |
2.2 超声导波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2.3 锚杆中导波传播特性 | 第28-29页 |
2.3.1 导波的反射和折射 | 第28-29页 |
2.3.2 导波的频散特性 | 第29页 |
2.3.3 导波沿锚固锚杆径向的不均匀分布 | 第29页 |
2.4 超声导波在锚杆检测中主要的测量和评价参数 | 第29-33页 |
2.4.1 波速 | 第30页 |
2.4.2 频率 | 第30-31页 |
2.4.3 波形 | 第31页 |
2.4.4 导波的衰减 | 第31-33页 |
2.4.5 激励信号与界面反射波的影响 | 第33页 |
2.5 锚杆中的纵向导波频散方程求解 | 第33-42页 |
2.5.1 频散方程 | 第33-38页 |
2.5.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38-39页 |
2.5.3 钢筋杆体频散曲线求解 | 第39-42页 |
2.6 频率选择 | 第42-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典型缺陷锚杆超声导波检测研究 | 第45-75页 |
3.1 概述 | 第45页 |
3.2 模型试验 | 第45-50页 |
3.2.1 模型设计 | 第45-48页 |
3.2.2 试验实施 | 第48-50页 |
3.2.3 试验过程 | 第50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50-61页 |
3.3.1 钢筋杆体试验结果 | 第50-54页 |
3.3.2 完整锚固锚杆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3.3.3 钢筋腐蚀缺陷锚固锚杆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3.3.4 混凝土锚固缺陷锚杆试验结果 | 第58-60页 |
3.3.5 锚杆脱锚缺陷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3.4 分析及讨论 | 第61-72页 |
3.4.1 带有钢筋腐蚀缺陷的钢筋杆体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3.4.2 带有钢筋腐蚀缺陷的锚固锚杆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3.4.3 带有混凝土锚固缺陷的锚固锚杆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3.4.4 实测系数与理论系数讨论 | 第69-72页 |
3.5 小结 | 第72-75页 |
第4章 锚杆导波检测相关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第75-101页 |
4.1 概述 | 第75页 |
4.2 有限元计算 | 第75-79页 |
4.2.1 有限元的基本概念 | 第75-76页 |
4.2.2 有限元计算过程 | 第76-79页 |
4.2.3 有限元计算可行性验证 | 第79页 |
4.3 钢筋杆体计算参数对导波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79-86页 |
4.3.1 钢筋杆体半径影响 | 第80-81页 |
4.3.2 钢筋杆体弹性模量影响 | 第81-83页 |
4.3.3 钢筋杆体密度影响 | 第83-85页 |
4.3.4 钢筋杆体泊松比影响 | 第85-86页 |
4.4 混凝土锚固层的计算参数对导波特性的影响 | 第86-97页 |
4.4.1 混凝土锚固层弹性模量影响 | 第87-90页 |
4.4.2 混凝土锚固层密度影响 | 第90-94页 |
4.4.3 混凝土锚固层泊松比影响 | 第94-97页 |
4.5 锚杆自由段影响 | 第97-99页 |
4.6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锚杆导波检测中典型缺陷敏感性研究 | 第101-127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锚杆典型缺陷激励波敏感性分析 | 第101-119页 |
5.2.1 带有钢筋腐蚀缺陷的钢筋杆体敏感性分析 | 第102-106页 |
5.2.2 混凝土锚固缺陷锚杆敏感性分析 | 第106-112页 |
5.2.3 钢筋腐蚀缺陷锚杆缺陷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9页 |
5.3 缺陷尺寸与振幅比的量化关系 | 第119-124页 |
5.3.1 混凝土锚固缺陷锚杆数值分析结果 | 第119-121页 |
5.3.2 钢筋腐蚀缺陷锚杆数值分析结果 | 第121-124页 |
5.4 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7-129页 |
6.1 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基金项目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