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森林生物量、生产力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森林碳储量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1 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 壳斗科树种的树种概况 | 第15-16页 |
1.4.1 壳斗科树种的起源、分布及其生态学特性 | 第15-16页 |
1.4.2 壳斗科树种的研究概况 | 第16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5.1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5.2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2 样品采集及C含量测定 | 第19-21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19-20页 |
2.2.2 样木的选取及生物量的调查 | 第20页 |
2.2.3 植物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0-21页 |
2.2.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1页 |
2.3 单株生物量模型拟合 | 第21-22页 |
2.4 生物量及碳储量的计算 | 第22-24页 |
2.4.1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计算 | 第22页 |
2.4.2 碳密度计算 | 第22-23页 |
2.4.3 固碳速率的估算 | 第23页 |
2.4.4 固碳潜力的估算 | 第23-24页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3.1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的生物量 | 第25-31页 |
3.1.1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的林木生长比较 | 第25-26页 |
3.1.2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回归分析 | 第26-31页 |
3.2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 | 第31-35页 |
3.2.1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乔木层不同器官生物量相关性 | 第32页 |
3.2.2 青钩栲林、红锥林及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32-33页 |
3.2.3 青钩栲林、红锥林及其混交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 | 第33-34页 |
3.2.4 青钩栲林、红锥林及其混交林林下植被与凋落物生物量 | 第34页 |
3.2.5 青钩栲林、红锥林及其混交林人工林总生物量 | 第34-35页 |
3.3 植被层碳密度分析 | 第35-42页 |
3.3.1 乔木层碳密度及分配 | 第35-36页 |
3.3.2 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及分配 | 第36-37页 |
3.3.3 林分密度对植被层碳密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 | 第38-39页 |
3.3.5 林分因子对土壤层碳密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6 三种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各碳层分配特征 | 第41页 |
3.3.7 林分因子对碳密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三种类型人工林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分析 | 第42-48页 |
3.4.1 壳斗科三种类型人工林固碳速率分析 | 第42-43页 |
3.4.2 不同林分密度三种类型人工林固碳速率分析 | 第43-44页 |
3.4.3 三种类型人工林固碳潜力分析 | 第44-45页 |
3.4.4 三种类型人工林植被固碳潜力估算方法分析 | 第45-46页 |
3.4.5 三种类型人工林土壤层固碳潜力分析 | 第46-47页 |
3.4.6 三种类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析 | 第47-4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4.1 结论 | 第48-49页 |
4.2 讨论 | 第49-52页 |
4.2.1 壳斗科树种生物量模型 | 第49-50页 |
4.2.2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的生物量 | 第50-51页 |
4.2.3 壳斗科树种人工林碳分配格局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