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一般理论 | 第14-18页 |
(一)特定目的信托与破产隔离机制概述 | 第14-16页 |
1.特定目的信托内涵 | 第14-15页 |
2.破产隔离机制的具体要求 | 第15-16页 |
(二)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具体机制 | 第16-18页 |
1.真实出售 | 第16-17页 |
2.特定目的实体构造 | 第17-18页 |
二、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制度困境 | 第18-27页 |
(一)实现真实出售的制度挑战 | 第18-23页 |
1.真实出售面临的交易风险 | 第18-20页 |
2.信托制度与真实出售的冲突 | 第20-21页 |
3.真实出售判断标准缺失 | 第21-23页 |
(二)特定目的信托有效设立的制度难题 | 第23-27页 |
1.信托公示制度的缺陷性 | 第23-25页 |
2.信托生效规则的矛盾性 | 第25-27页 |
三、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比较法分析 | 第27-36页 |
(一)真实出售规则的域外模式与启示 | 第27-32页 |
1.投资者保护模式与债权人保护模式 | 第27-28页 |
2.美国实践走向——由债权人保护向投资者保护转变 | 第28-30页 |
3.我国模式选择 | 第30-32页 |
(二)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32-36页 |
1.日本——交易效率优先 | 第32-34页 |
2.台湾地区——交易安全优先 | 第34-36页 |
四、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之完善 | 第36-48页 |
(一)真实出售法律标准建构 | 第36-42页 |
1.真实出售认定的积极标准 | 第36-40页 |
2.真实出售认定的消极标准 | 第40-42页 |
(二)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制度完善 | 第42-48页 |
1.信托行为之认识 | 第43-44页 |
2.信托公示制度完善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