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离相思想研究--以“四相”、“四见”的理解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一、绪论 | 第11-2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四相”问题的复杂性 | 第12-13页 |
2、“四相”解释的多样性 | 第13页 |
3、本文所指的“四相思想” | 第13-15页 |
(二) 研究动态综述 | 第15-23页 |
1、历史上诸种注本的研究 | 第15-19页 |
2、现代学界的研究 | 第19-22页 |
3、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三) 本文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1、研究目的与总体思路 | 第23页 |
2、研究方法与本文结构 | 第23页 |
3、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23-26页 |
二、《金刚经》“四相”文义的分析 | 第26-52页 |
(一) “四相”的顺序与内涵 | 第27-44页 |
1、“四相”的顺序 | 第27-31页 |
2、“四相”的具体内涵 | 第31-33页 |
3、十五处“四相”的分析 | 第33-44页 |
(二) “四见”文本分析 | 第44-46页 |
1、“四见”的概念内涵 | 第44页 |
2、五处“四见”分析 | 第44-46页 |
(三) 离“四相”、“四见”即离一切想 | 第46-52页 |
1、“离四相”与无我 | 第46-47页 |
2、“离四相”与无相 | 第47-51页 |
3、离“四见”与无念 | 第51-52页 |
三、离相思想与《金刚经》的要旨 | 第52-67页 |
(一) “离四相”与发菩提心 | 第53-55页 |
1、菩提心概念的定义 | 第53页 |
2、“离四相”是正确发菩提心的前提 | 第53-55页 |
(二) “离四相”与“不二中道” | 第55-61页 |
1、“般若三句”的本质是“不二中道” | 第55-59页 |
2、“离四相”与“般若三句”的同一性 | 第59-60页 |
3、“离四相”与无住生心 | 第60-61页 |
(三) “离四相”与修一切善 | 第61-67页 |
1、“离四相”是修一切善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前提 | 第61-62页 |
2、“离四相”与六度 | 第62-67页 |
四、结语 | 第67-69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