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重建 | 第18-20页 |
1.2.2 传统农村居住文化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3.1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1-22页 |
1.3.2 人地关系 | 第22页 |
1.3.3 历史地理学理论 | 第22页 |
1.3.4 聚落地理学理论 | 第22页 |
1.3.5 景观地理学理论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重建方法构建 | 第26-38页 |
2.1 重建典型时段选取 | 第26-29页 |
2.1.1 概念分析 | 第26页 |
2.1.2 农村居民点用地历史发展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2.1.3 典型时段选取 | 第27-29页 |
2.2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2.3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与空间重建总体思路 | 第30-31页 |
2.4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 | 第31-32页 |
2.4.1 农村居民户口数量 | 第31页 |
2.4.2 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 第31-32页 |
2.5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重建模型 | 第32-38页 |
2.5.1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准则设定 | 第33-34页 |
2.5.2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控制性要素 | 第34-36页 |
2.5.3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演化准则 | 第36-37页 |
2.5.4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重建模型实现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历史典型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估算 | 第38-55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8-45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38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38-40页 |
3.1.3 居住文化 | 第40-45页 |
3.2 数据来源及其基本处理 | 第45-48页 |
3.3 历史典型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算 | 第48-55页 |
3.3.1 因子量化 | 第48-53页 |
3.3.2 数量估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历史典型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建 | 第55-65页 |
4.1 研究区空间分布准则量化 | 第55-59页 |
4.1.1 社会经济基础 | 第55-57页 |
4.1.2 自然资源环境 | 第57-58页 |
4.1.3 风险灾异影响 | 第58-59页 |
4.2 研究区空间分布控制性要素量化 | 第59-63页 |
4.2.1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在分布范围 | 第59-60页 |
4.2.2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阻力与源点提取 | 第60-63页 |
4.3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演化及其结果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重建结果验证 | 第65-70页 |
5.1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势分析与检验 | 第65-66页 |
5.2 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时段空间格局验证 | 第66-70页 |
5.2.1 清中晚期(1820、1911年) | 第66-67页 |
5.2.2 民国中期(1936年) | 第67-69页 |
5.2.3 建国前夕(1946年)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可能的创新 | 第71-72页 |
6.3 研究展望与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和获奖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