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特性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技术 | 第11-17页 |
| ·曝气生物滤池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2页 |
|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和特点 | 第12-13页 |
|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材料 | 第19-24页 |
| ·实验方案 | 第19-20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水 | 第20-22页 |
| ·第一阶段实验装置及原水 | 第20-21页 |
| ·第二阶段实验装置及原水 | 第21-22页 |
| ·实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 ·水质参数 | 第22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内填料孔隙率测定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挂膜启动阶段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4-32页 |
| ·挂膜启动 | 第24-25页 |
| ·不同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启动特性比较 | 第25-31页 |
| ·启动阶段COD_(cr) 的去除效果讨论 | 第25-26页 |
| ·启动阶段NH_4~+-N 去除效果的讨论 | 第26-28页 |
| ·启动阶段浊度去除效果的讨论 | 第28-29页 |
| ·出水DO 及pH 的变化比较 | 第29-30页 |
| ·生物相的观察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不同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效果比较 | 第32-40页 |
| ·对COD_(cr) 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2-34页 |
| ·对氮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4-38页 |
| ·对NH_4~+-N 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出水N0_3~--N 的比较 | 第35-36页 |
| ·出水N0_2~--N 的比较 | 第36-37页 |
| ·对TN 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7-38页 |
|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6页 |
|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效果 | 第40-45页 |
| ·对COD_(cr) 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 ·对NH_4~+-N 的去除效果 | 第41-43页 |
| ·对TN 的去除效果 | 第43页 |
| ·对SS 的去除效果 | 第43-44页 |
| ·对TP 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影响因素 | 第45-51页 |
| ·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有机负荷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温度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的反冲洗 | 第51-54页 |
| ·反冲洗方式及反冲洗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 ·反冲洗周期的确定 | 第52页 |
| ·反冲洗对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曝气生物滤池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56-63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的假设 | 第56-57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 ·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57-59页 |
|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和动力学意义的解析 | 第59-62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3-66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