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研究对象及价值 | 第10-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渊源与基本内涵 | 第19-29页 |
| 第一节 理论渊源:西方神话与柯勒律治 | 第19-22页 |
| 一、历史渊源:西方“双性同体”的神话故事 | 第19-21页 |
| 二、思想渊源:柯勒律治的“双性同体”思想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时代契机:维多利亚时代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 第22-26页 |
|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推动 | 第23-24页 |
| 二、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影响 | 第24-26页 |
| 第三节 基本内涵:头脑的双性同体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理想形态——《奥兰多》 | 第29-39页 |
| 第一节 叙述内容——故事人物奥兰多“双性同体”的实现 | 第29-33页 |
| 一、奥兰多内在的双性气质 | 第29-31页 |
| 二、奥兰多外在的双性服装变化 | 第31-33页 |
| 第二节 叙述话语——叙述者对“双性同体”的呈现 | 第33-39页 |
| 一、叙述声音:多层次的“对话” | 第33-36页 |
| 二、叙述时间:超越现实的“心理时间”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 第39-45页 |
| 第一节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意义 | 第39-41页 |
| 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 第39-40页 |
| 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破除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影响 | 第41-45页 |
| 一、卡罗林·海尔布伦的继承与埃莱娜·西苏的创新 | 第41-43页 |
| 二、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质疑与陶丽·莫依的反质疑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