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以福建省灵源街道两个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立论依据及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三) 主要评述 | 第21-22页 |
三、研究的内容及价值 | 第22-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探索 | 第24-34页 |
一、社区治理实践的现代化历程 | 第24-28页 |
(一) 城市社区治理实践 | 第24-26页 |
(二) 农村社区治理实践 | 第26-28页 |
二、社区治理主要模式 | 第28-31页 |
(一) 沈阳沈河模式 | 第28-29页 |
(二) 上海浦东新区模式 | 第29-30页 |
(三) 深圳盐田模式 | 第30-31页 |
三、社区治理模式特点 | 第31-34页 |
(一) 政府主导性 | 第31-32页 |
(二) 多元化治理 | 第32页 |
(三) 政社合作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 第34-37页 |
一、社区治理行政化现象突出 | 第34-35页 |
二、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范围有限 | 第35页 |
三、居民社区治理活跃度不够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社区治理困境成因分析 | 第37-44页 |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分析工具 | 第37-40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二) 适用性分析 | 第38-40页 |
(三) 社区治理分析框架 | 第40页 |
二、社区治理实践遇阻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 社区治理主体整合度不足 | 第40-42页 |
(二) 社会组织未被充分调动 | 第42页 |
(三) 社区治理方式运用受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社区治理模式构想的提出 | 第44-55页 |
一、“三位一体,四化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建构 | 第44-52页 |
(一) “三位一体”确定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 第44-45页 |
(二) “四化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力 | 第45-52页 |
二、“三位一体、四化联动”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 第52-53页 |
(一) 模式可行性 | 第53页 |
(二) 模式可能性 | 第53页 |
三、“三位一体、四化联动”的超越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灵源实践 | 第55-65页 |
一、灵源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 | 第56-62页 |
(一) 构建“社区—高校—社工机构”治理格局 | 第56-58页 |
(二) 社工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 | 第58-60页 |
(三) 扩大社区治理方式张力 | 第60-61页 |
(四) 建立新型社区实践运行机制 | 第61-62页 |
二、灵源街道社区现代化治理基本成绩 | 第62-65页 |
(一) 稳步推进社区治理服务向现代化转变 | 第62-63页 |
(二) 社区工作人员能力提升方式得到完善 | 第63页 |
(三) 社会互动参与建设获得初步成效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灵源街道实践所存问题及改进 | 第65-70页 |
一、灵源街道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65-67页 |
(一) 项目评估和监督机制作用发挥有限 | 第65页 |
(二) 社区与社工机构合作内容有待规范 | 第65-66页 |
(三) 网格社工服务意识与能力还需转变 | 第66-67页 |
(四) 网格化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 第67页 |
二、灵源街道社区治理改进的方向 | 第67-70页 |
(一) 健全项目评估和监督的机制建设 | 第68页 |
(二) 增加对行政事务外包的全面支持 | 第68-69页 |
(三) 加强网格社工服务意识与能力的转变 | 第69页 |
(四) 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支撑能力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