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5.2 研究之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传统村落概述 | 第22-29页 |
2.1 传统村落之概念 | 第22-24页 |
2.1.1 “传统”之概念 | 第22页 |
2.1.2 “村落”之概念 | 第22页 |
2.1.3 “传统村落”之内涵及其外延 | 第22-24页 |
2.2 传统村落之区位分布及其主要类型 | 第24-26页 |
2.2.1 传统村落之区位分布 | 第24-25页 |
2.2.2 传统村落之主要类型 | 第25-26页 |
2.3 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概述 | 第26-29页 |
2.3.1 村落空间属性之概念 | 第26页 |
2.3.2 村落空间形态概述 | 第26-27页 |
2.3.3 村落空间结构概述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传统村落个案研究 | 第29-52页 |
3.1 宏村概述 | 第29页 |
3.2 宏村空间属性与当时社会、文化、经济之关联性 | 第29-33页 |
3.2.1 宏村空间结构与其社会关系之关联 | 第29-30页 |
3.2.2 宏村空间形态与其文化之关联 | 第30-32页 |
3.2.3 宏村空间形态与其经济之关联 | 第32-33页 |
3.3 宏村传统村落空间演变之过程及方式 | 第33-37页 |
3.3.1 空间演变之过程 | 第33-35页 |
3.3.2 空间演变之方式 | 第35-37页 |
3.4 宏村街道网络之特征 | 第37-42页 |
3.4.1 村落空间整体街道之疏密特征 | 第37-40页 |
3.4.2 街道空间之“松”与“紧”之节奏 | 第40-42页 |
3.5 宏村空间之重要节点分析 | 第42-52页 |
3.5.1 造型分析 | 第42-46页 |
3.5.2 色彩分析 | 第46-52页 |
第四章 城市广场及其空间略述 | 第52-66页 |
4.1 城市广场之概述 | 第52-57页 |
4.1.1 城市广场之起源及其内涵与外延 | 第52-53页 |
4.1.2 城市广场之发展历程 | 第53-55页 |
4.1.3 城市广场之类型 | 第55-57页 |
4.2 城市广场空间概念之界定及其特征 | 第57-59页 |
4.2.1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概念之范围界定 | 第57页 |
4.2.2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之特征 | 第57-59页 |
4.3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及其相关问题 | 第59-66页 |
4.3.1 物理空间形态之“失衡”性问题 | 第59-63页 |
4.3.2 空间社会意义的“缺失”性问题 | 第63页 |
4.3.3 空间经济意义的“缺失”性问题 | 第63页 |
4.3.4 空间文化意义的“缺失”性问题 | 第63-64页 |
4.3.5 空间生态意义的“缺失”性问题 | 第64-65页 |
4.3.6 空间美学意义的“缺失”性问题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传统村落空间与现代城市广场空间之关联性 | 第66-77页 |
5.1 演变过程之关联性 | 第66-70页 |
5.1.1 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 第66-68页 |
5.1.2 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 第68-70页 |
5.2 发展基本模式之关联性 | 第70-71页 |
5.3 属性特征之关联性 | 第71-72页 |
5.3.1 商品属性特征 | 第71-72页 |
5.3.2 约束属性特征 | 第72页 |
5.4 空间层级之关联性 | 第72-73页 |
5.5 空间中主体及其行为之关联性 | 第73-77页 |
第六章 传统村落于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营造之策略 | 第77-86页 |
6.1 基于演变过程关联性之营造策略 | 第77-79页 |
6.1.1 时代理念 | 第77-78页 |
6.1.2 空间基核理念 | 第78-79页 |
6.2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之营造策略 | 第79-81页 |
6.2.1 “普通群众”之行为性策略 | 第79-80页 |
6.2.2 城市管理者之行为性策略 | 第80页 |
6.2.3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之营造策略 | 第80-81页 |
6.3 传统村落于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营造之生态性原则 | 第81-82页 |
6.3.1 整体观模式 | 第81页 |
6.3.2 子元素之协同理念 | 第81-82页 |
6.3.3 空间中“小气候”之生态营造理念 | 第82页 |
6.4 传统村落于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营造之美学原则 | 第82-86页 |
6.4.1 道路布局之美学原则 | 第82-83页 |
6.4.2 空间造型之美学原则 | 第83-84页 |
6.4.3 空间色彩之美学原则 | 第84页 |
6.4.4 外部围合界面之美学原则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毕业创作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