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9页 |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12-31页 |
1. 中医治疗进展 | 第12-19页 |
1.1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1.2 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1.3 中医内治 | 第15-17页 |
1.4 中医外治 | 第17-18页 |
1.5 其他治疗 | 第18-19页 |
2. 西医治疗进展 | 第19-22页 |
2.1 非药物治疗 | 第19页 |
2.2 药物治疗 | 第19-21页 |
2.3 手术治疗 | 第21页 |
2.4 其它治疗 | 第21-22页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1页 |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骨化因子研究进展 | 第31-39页 |
1. Wnt信号通路 | 第31-33页 |
1.1 Wnt蛋白 | 第32页 |
1.2 Wnt通路抑制因子 | 第32-33页 |
2. BMP/Smads信号通路 | 第33-35页 |
2.1 BMPs | 第34页 |
2.2 Noggin | 第34页 |
2.3 Runx2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68页 |
前言 | 第39-4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40-48页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40-41页 |
2 病历来源 | 第41-42页 |
3 主要观察项目 | 第42-44页 |
4 治疗方案 | 第44-45页 |
5 观察指标 | 第45页 |
6 观察时点 | 第45-46页 |
7 不良反应 | 第46页 |
8 统计学方法 | 第46-48页 |
结果 | 第48-55页 |
1 病历完成情况 | 第48页 |
2 人口资料 | 第48-49页 |
3 治疗前AS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DKK-1、SOST、BMP-7水平比较 | 第49页 |
4 两组治疗后血清DKK-1、SOST、BMP-7水平比较 | 第49-50页 |
5 血清DKK-1、SOST、BMP-7水平及其与mSASSS、ESR、CRP、BASDAI、BASFI的相关性比较 | 第50页 |
6 两组治疗前后ESR、CRP比较 | 第50-51页 |
7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比较 | 第51-52页 |
8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 第52页 |
9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中医疗效比较 | 第52-53页 |
10 两组疗效评价 | 第53页 |
11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62页 |
1 我们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补肾舒脊颗粒对AS治疗作用的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 | 第55-57页 |
2 AS患者与健康人DKK-1、SOST、BMP-7水平比较及其与mSASSS、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3 补肾舒脊颗粒对AS异位骨化相关因子DKK-1、SOST和BMP-7的作用 | 第58-59页 |
4 补肾舒脊颗粒对AS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 | 第59页 |
5 补肾舒脊颗粒治疗AS的疗效评价分析 | 第59-60页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
附录1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 | 第69页 |
附录2 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 | 第69-70页 |
附录3 中医症候评分 | 第70-71页 |
附录4 AS生活质量评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