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夏秋三季台湾海峡浮游动物功能群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浮游动物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浮游生物模型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浮游生物功能群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1.4 台湾海峡概况 | 第20-23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4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台湾海峡浮游动物组成和分布 | 第24-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采样时间、区域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2 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2 结果 | 第26-33页 |
2.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第26页 |
2.2.2 优势种 | 第26-28页 |
2.2.3 丰度、生物量和主要种类平面分布 | 第28-31页 |
2.2.4 生物多样性 | 第31-33页 |
2.3 讨论 | 第33-37页 |
2.3.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第33-35页 |
2.3.2 浮游动物数量与分布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台湾海峡浮游动物功能群时空分布 | 第37-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采样方法 | 第37页 |
3.1.2 样品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 | 第38-47页 |
3.2.1 水母类(Med) | 第38-39页 |
3.2.2 大型甲壳类(GC) | 第39-41页 |
3.2.3 植食性小型甲壳类HMC) | 第41-42页 |
3.2.4 肉食性小型甲壳类(CMC) | 第42-44页 |
3.2.5 毛颚类(CH) | 第44-45页 |
3.2.6 被囊类(Tu)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52页 |
3.3.1 功能群的划分 | 第47-48页 |
3.3.2 浮游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 | 第48-51页 |
3.3.3 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生态功能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浮游动物功能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 第52-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4.1.1 采样时间、区域与方法 | 第52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4.2 结果 | 第53-62页 |
4.2.1 环境变量的时空变化 | 第53-58页 |
4.2.2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58-61页 |
4.2.3 冗余分析 | 第61-62页 |
4.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4-66页 |
5.1 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5.2 创新点 | 第65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 第73-81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