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情绪识别的载体效应及神经生理活动时间进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0-18页
    1.1 情绪的界定第10-11页
    1.2 面孔与身体表情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面孔表情识别的实证研究第11-12页
        1.2.2 身体表情识别的实证研究第12-13页
        1.2.3 面孔与身体表情识别的整合研究第13-14页
    1.3 情绪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第14-18页
        1.3.1 早期(0-150ms)第14-15页
        1.3.2 中期(150-300ms)第15页
        1.3.3 晚期(300ms之后)第15-18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8-20页
    2.1 问题提出第18页
        2.1.1 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第18页
        2.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第18页
    2.2 研究假设第18-19页
    2.3 研究意义及创新第19-20页
        2.3.1 理论意义第19页
        2.3.2 实践意义第19页
        2.3.3 研究创新第19-20页
第三章 实验一:面孔与身体表情识别的比较第20-34页
    3.1 研究目的第20页
    3.2 方法第20-24页
        3.2.1 被试第20页
        3.2.2 刺激材料第20-21页
        3.2.3 实验程序与任务第21-22页
        3.2.4 ERP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2-24页
        3.2.5 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第24页
    3.3 结果第24-27页
        3.3.1 行为结果第24-25页
        3.3.2 ERP结果第25-27页
    3.4 讨论第27-34页
        3.4.1 P100反映情绪早期的自动化加工第31页
        3.4.2 N170对面孔表情加工更为敏感第31-32页
        3.4.3 P200反映注意资源的分配第32页
        3.4.4 LPP反映情绪信息的深入加工第32-34页
第四章 实验二:面孔与身体表情识别的交互影响第34-48页
    4.1 目的第34页
    4.2 实验 2a第34-37页
        4.2.1 被试第34页
        4.2.2 刺激材料第34页
        4.2.3 实验程序与任务第34-36页
        4.2.4 ERP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6-37页
        4.2.5 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第37页
    4.3 实验2a结果第37-40页
        4.3.1 实验2a行为结果第37页
        4.3.2 实验2aERP结果第37-40页
    4.4 实验2b第40-42页
        4.4.1 被试第40页
        4.4.2 刺激材料第40页
        4.4.3 实验程序与任务第40-41页
        4.4.4 ERP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1-42页
        4.4.5 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4.5 实验2b结果第42-44页
        4.5.1 实验2b行为结果第42页
        4.5.2 实验2bERP结果第42-44页
    4.6 讨论第44-48页
        4.6.1 悲伤情绪在P100阶段不存在“负性偏向”第45页
        4.6.2 N170的结果反映身体情绪载体具有优势第45-46页
        4.6.3 N200反映了认知加工的冲突效应第46页
        4.6.4 LPP反映情绪认知的深层次加工第46-48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48-52页
    5.1 威胁性情绪加工的早期“负性偏向”效应第48页
    5.2 个体对身体表情的识别符合“面孔表情加工三阶段模型”第48-49页
    5.3 情绪载体效应的神经生理时间进程特点第49-50页
    5.4 展望与不足第50-52页
第六章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的研究项目第58-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心理学视角下养老设施室内环境色彩调研与应用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下一篇: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文化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