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3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发展史 | 第15-16页 |
1.4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应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碳毡隔膜SMFC产电性能与机理的探究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24页 |
2.1.1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2.1.2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改进 | 第22-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实验材料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3 碳毡隔膜SMFC的搭建方法 | 第25-26页 |
2.2.4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压的测定 | 第26页 |
2.2.5 电化学阻抗谱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6 SMFC阴极生物膜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2.7 SMFC阴极扫描电镜表征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3.1 碳毡隔膜SMFC的输出电压 | 第28-29页 |
2.3.2 碳毡隔膜SMFC上覆水TOC变化 | 第29-30页 |
2.3.3 碳毡隔膜SMFC电化学阻抗谱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4 碳毡隔膜SMFC阴极生物膜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5 碳毡隔膜SMFC阴极生物膜的变化 | 第32-33页 |
2.3.6 碳毡隔膜SMFC中沉积物-水界面碳毡的功能机理 | 第3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3-35页 |
第3章 SMFC生物修复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37页 |
3.1.1 湖泊污染产生的危害 | 第35页 |
3.1.2 SMFC生物修复原理 | 第35页 |
3.1.3 电活性微生物从MFC阴极获得电子机理 | 第35-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2 硝酸盐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38页 |
3.2.3 沉积物的获取与预处理 | 第38-39页 |
3.2.4 SMFC的搭建方法 | 第39页 |
3.2.5 硝酸盐溶液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3.3.1 沉积物来源对SMFC反硝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阴极材料对SMFC反硝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不同外电阻对SMFC反硝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4章 铁阴极SMFC生物修复的机理探究 | 第45-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1.2 SMFC的搭建 | 第46页 |
4.1.3 SMFC阴极扫描电镜表征 | 第46-47页 |
4.1.4 SMFC阴极粉末X射线衍射仪表征 | 第47-48页 |
4.1.5 SMFC阴极菌群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8-49页 |
4.1.6 SMFC阴极电化学表征 | 第49-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2.1 SMFC阴极SEM表征 | 第51-52页 |
4.2.2 SMFC阴极XRD表征 | 第52-53页 |
4.2.3 SMFC阴极生物膜蛋白质浓度测 | 第53-54页 |
4.2.4 SMFC阴极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4-57页 |
4.2.5 SMFC阴极电化学表征 | 第57-58页 |
4.2.6 铁阴极SMFC生物修复的机理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