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4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4页 |
1.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4页 |
1.2 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简介及合成 | 第14-17页 |
1.2.1 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简介 | 第15-16页 |
1.2.2 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合成 | 第16-17页 |
1.2.2.1 水热法 | 第16页 |
1.2.2.2 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1.2.2.3 固相法 | 第16页 |
1.2.2.4 静电纺丝技术 | 第16-17页 |
1.3 钛酸锂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17-18页 |
1.3.1 纳米结构的设计 | 第17页 |
1.3.2 离子掺杂改性 | 第17-18页 |
1.3.3 包覆改性 | 第18页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20-24页 |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3 静电纺丝流程 | 第21-22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2页 |
2.5 主要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2.5.1 差热分析-示差扫描量热法(TG-DSC) | 第22页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2页 |
2.5.3 Rietveld精修 | 第22-23页 |
2.5.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23页 |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与EDSmappings) | 第23页 |
2.5.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3页 |
2.5.7 比表面测试(BET) | 第23页 |
2.5.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3页 |
2.5.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第23-24页 |
第3章 一维Ce~(3+)离子掺杂Li_4Ti_5O_(12)亚微米带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24-36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3.2.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24页 |
3.2.2 煅烧工艺 | 第24-25页 |
3.2.3 表征 | 第25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3.4 结论 | 第34-36页 |
第4章 一维Co~(2+)离子掺杂Li_4Ti_5O_(1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36-46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4.2.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4.2.2 煅烧工艺 | 第37页 |
4.2.3 表征 | 第37页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4.4 总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Zn~(2+)离子掺杂竹节状Li_4Ti_5O_(1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46-58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5.2.1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47页 |
5.2.2 煅烧工艺 | 第47页 |
5.2.3 表征 | 第47页 |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5.4 总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碳氮源:N掺杂C包覆Li_4Ti_5O_(1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58-66页 |
6.1 引言 | 第5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6.2.1 制备过程 | 第58页 |
6.2.2 煅烧工艺 | 第58-59页 |
6.2.3 表征 | 第59页 |
6.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6.4 总结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