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起源 | 第13-14页 |
1.2 研究必要性 | 第14页 |
1.2.1 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 第14页 |
1.2.2 设施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 | 第14页 |
1.2.3 现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置标准针对性不强 | 第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5.2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1.5.3 实地调研法 | 第16页 |
1.5.4 数据图表归纳法 | 第16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2.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2.1.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历史演变 | 第19页 |
2.1.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2.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政策体制 | 第20页 |
2.2.2 商业环境 | 第20-21页 |
2.2.3 居民结构 | 第21-22页 |
2.2.4 交通条件 | 第22页 |
2.2.5 科技发展 | 第22页 |
2.2.6 其他因素 | 第22-23页 |
2.3 现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体系解读 | 第23-27页 |
2.3.1 分级标准 | 第23-24页 |
2.3.2 分类标准 | 第24-26页 |
2.3.3 控制指标 | 第26-27页 |
2.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地方标准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2.4.1 分级方法比较 | 第27-28页 |
2.4.2 分类方法比较 | 第28页 |
2.4.3 控制指标比较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需求及问题研究 | 第31-59页 |
3.1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需求分析 | 第31-49页 |
3.1.1 沈阳市居住区现状概况 | 第31-32页 |
3.1.2 沈阳市典型居住区选取 | 第32-33页 |
3.1.3 沈阳市典型居住区配套设施实地调研 | 第33-39页 |
3.1.4 沈阳市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问卷调研 | 第39-47页 |
3.1.5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地方需求 | 第47-49页 |
3.2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问题分析 | 第49-53页 |
3.2.1 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开发 | 第50页 |
3.2.2 公共设施配套国家标准针对性不强 | 第50页 |
3.2.3 公共设施布局不均衡 | 第50-51页 |
3.2.4 公共设施配套需呼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 | 第51页 |
3.2.5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类设施匮乏 | 第51页 |
3.2.6 老龄化影响公服配套方向 | 第51-53页 |
3.3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对应人口规模分析 | 第53-57页 |
3.3.1 测算方法 | 第53页 |
3.3.2 测算结果 | 第53-54页 |
3.3.3 人口结构分析 | 第54页 |
3.3.4 人口规模测算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及指标体系研究 | 第59-103页 |
4.1 研究策略 | 第59-62页 |
4.2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标准研究 | 第62-67页 |
4.2.1 沈阳市分类标准 | 第62-66页 |
4.2.2 沈阳市分级标准 | 第66-67页 |
4.3 沈阳市居住区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 | 第67-101页 |
4.3.1 教育设施 | 第67-74页 |
4.3.2 医疗卫生设施 | 第74-76页 |
4.3.3 文化体育设施 | 第76-81页 |
4.3.4 社会福利设施 | 第81-86页 |
4.3.5 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 | 第86-93页 |
4.3.6 商业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 第93-95页 |
4.3.7 市政设施设置标准 | 第95-97页 |
4.3.8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置标准一览 | 第97-101页 |
4.4 实施建议 | 第101-102页 |
4.4.1 实施范畴 | 第101页 |
4.4.2 布局模式建议 | 第101页 |
4.4.3 建设方式建议 | 第101-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03-105页 |
5.1 创新与不足 | 第103-104页 |
5.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