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抗菌肽的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抗菌肽简介 | 第11页 |
1.1.2 抗菌肽产生菌 | 第11-12页 |
1.1.3 海洋枯草芽孢杆菌产抗菌肽的优势 | 第12-13页 |
1.1.4 枯草芽孢杆菌产抗菌肽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紫外诱变 | 第16页 |
1.2.2 化学诱变 | 第16页 |
1.2.3 ARTP诱变 | 第16-17页 |
1.3 副溶血弧菌的危害 | 第17-19页 |
1.3.1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1.3.2 副溶血弧菌致病因子 | 第17页 |
1.3.3 副溶血弧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 | 第17-18页 |
1.3.4 水产养殖业中副溶血弧菌病的防治方法 | 第18-19页 |
1.4 抗菌肽抑菌机理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抗菌肽基因检测 | 第23-38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1 菌株 | 第23页 |
2.2.2 培养基 | 第23页 |
2.2.3 试剂与药品 | 第23-24页 |
2.2.4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5 主要溶液和缓冲液 | 第25页 |
2.2.6 辅助器材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3.1 活化菌株 | 第25-26页 |
2.3.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2.3.3 细菌基因组DNA鉴定 | 第26页 |
2.3.4 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2.3.5 抗菌脂肽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7-29页 |
2.3.6 确定菌株HS-A38基因合成的抗菌脂肽 | 第29页 |
2.3.7 目的片段DNA回收 | 第29页 |
2.3.8 构建重组质粒 | 第29-30页 |
2.3.9 大肠杆菌DH5α细胞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30页 |
2.3.10 细菌质粒DNA提取 | 第30页 |
2.3.11 重组质粒正确性验证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4.1 菌株HS-A38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页 |
2.4.2 抗菌肽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1-32页 |
2.4.3 抗菌肽基因片段回收 | 第32-33页 |
2.4.4 重组质粒验证 | 第33-34页 |
2.4.5 抗菌肽基因片段比对分析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高产抗菌肽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筛选 | 第38-55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8-40页 |
3.2.1 菌株 | 第38页 |
3.2.2 培养基 | 第38页 |
3.2.3 试剂与药品 | 第38-39页 |
3.2.4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3.2.5 辅助器材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3.3.1 菌株HS-A38培养 | 第40页 |
3.3.2 菌株HS-A38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0页 |
3.3.3 菌株HS-A38活菌浓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4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1页 |
3.3.5 紫外诱变 | 第41页 |
3.3.6 等离子体诱变 | 第41-42页 |
3.3.7 LiCl诱变 | 第42页 |
3.3.8 高产抗菌肽菌株的筛选 | 第42页 |
3.3.9 抗菌肽成品制备 | 第42-43页 |
3.3.10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机器操作 | 第43页 |
3.3.11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机器样品制备和参数设置 | 第43-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3.4.1 菌株HS-A38生长曲线测定 | 第45页 |
3.4.2 菌株HS-A38活菌浓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3.4.3 菌株HS-A38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46-47页 |
3.4.4 菌株HS-A38等离子体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47页 |
3.4.5 高产抗菌肽突变株的筛选 | 第47-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mutHS-301抗菌肽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55-57页 |
4.2.1 菌株 | 第55页 |
4.2.2 培养基 | 第55页 |
4.2.3 试剂与药品 | 第55-56页 |
4.2.4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4.2.5 主要溶液和缓冲液 | 第56-57页 |
4.2.6 辅助器材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1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 第57-58页 |
4.3.2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增殖的影响 | 第58页 |
4.3.3 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第58页 |
4.3.4 蛋白标准曲线测定 | 第58-59页 |
4.3.5 菌体胞外紫外吸收物的渗透检测和胞外蛋白含量检测 | 第59页 |
4.3.6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DNA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7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蛋白质的影响 | 第6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4.1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 第60-61页 |
4.4.2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增殖的影响 | 第61页 |
4.4.3 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第61-62页 |
4.4.4 胞外紫外吸收物的渗透检测 | 第62-63页 |
4.4.5 胞外蛋白的检测 | 第63-64页 |
4.4.6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DNA的影响 | 第64页 |
4.4.7 抗菌肽对副溶血弧菌蛋白质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