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学视角的“河长制”分析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一、河长制的本质 | 第16-20页 |
(一)河长制的法制基础 | 第16-17页 |
1.地方政府及行政首长对本地区的环境责任 | 第16-17页 |
2.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制度 | 第17页 |
(二)河长制是对地方政府环保监管责任的重申 | 第17-18页 |
(三)河长制是对环境责任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强化 | 第18页 |
(四)河长制的优势 | 第18-20页 |
二、河长制的组织结构 | 第20-24页 |
(一)河长组织体系 | 第20页 |
(二)河长与河长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1.上下级河长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2.同级河长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三)河长与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关系 | 第22页 |
(四)同一流域(跨省)不同河长之间的协调 | 第22-24页 |
三、河长的职责及其履行 | 第24-27页 |
(一)省级河长的职责及其履行 | 第24-25页 |
(二)市、县级河长职责及其履行 | 第25页 |
(三)乡镇河长的职责及其履行 | 第25-27页 |
四、河长制的监督制度与问责制度 | 第27-31页 |
(一)河长制的监督机制 | 第27-29页 |
1.上级行政机关以及同级人大的考核 | 第27页 |
2.专业机构的评估 | 第27-28页 |
3.社会公众的评议 | 第28-29页 |
(二)河长制的问责制度 | 第29-31页 |
1.内部问责制度 | 第29页 |
2.外部问责制度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个人简况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