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46页
    0.1 选题的缘起依据与意义第14-25页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40页
    0.3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第40-42页
    0.4 选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第42-43页
    0.5 选题的研究创新与方法第43-46页
第1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选择第46-94页
    1.1 在备受支配的国情中体悟现实第47-62页
        1.1.1 世界之中的近代中国第47-51页
        1.1.2 备受支配的主要特征第51-54页
        1.1.3 备受支配的矛盾结构第54-58页
        1.1.4 备受支配的社会根源第58-62页
    1.2 在自由解放的渴望中追寻理想第62-77页
        1.2.1 无支配自由的共同理想第62-66页
        1.2.2 国家的无支配自由理想第66-69页
        1.2.3 人民的无支配自由理想第69-73页
        1.2.4 政党的无支配自由理想第73-77页
    1.3 理想与现实张力间的历史选择第77-94页
        1.3.1 理论视野与思想结构的内在冲突第78-82页
        1.3.2 困局中信仰方向的重新选择定位第82-86页
        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实践活动第86-89页
        1.3.4 确立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89-94页
第2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命题的内涵辨析第94-143页
    2.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命题的真伪第95-113页
        2.1.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理论与实践维度第95-99页
        2.1.2 警惕“马克思主义观”命题的混乱逻辑陷阱第99-102页
        2.1.3 判定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真命题的依据第102-113页
    2.2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具体内涵第113-125页
        2.2.1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概念的多维化解析第113-119页
        2.2.2 对待理论文本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第119-121页
        2.2.3 对待历史经验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第121-123页
        2.2.4 对待社会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内涵第123-125页
    2.3 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内在本质第125-143页
        2.3.1 科学态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伴相生第125-129页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理论关系第129-134页
        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逻辑关系第134-138页
        2.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态度的实践关系第138-143页
第3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视域融合机理第143-192页
    3.1 科学态度的视域融合机理第144-160页
        3.1.1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第144-148页
        3.1.2 马克思主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第148-152页
        3.1.3 科学态度的视域融合机理意蕴第152-156页
        3.1.4 文本和理论中心视域融合局限第156-160页
    3.2 视域融合实现范式的探索第160-175页
        3.2.1 中国问题的世界历史视域建构第161-165页
        3.2.2 现实的人是视域融合的出发点第165-168页
        3.2.3 以实践为中心的实现范式探索第168-171页
        3.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视域融合第171-175页
    3.3 改造中国实践方案的创新第175-192页
        3.3.1 马克思主义是认知世界的坐标第176-180页
        3.3.2 中、西、马视域融合的条件与可能第180-183页
        3.3.3 认知坐标普遍意义中国具体化第183-187页
        3.3.4 在反思与批判中创新实践方案第187-192页
第4章 毛泽东科学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第192-242页
    4.1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产生及其表现第193-209页
        4.1.1 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第193-198页
        4.1.2 教条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第198-202页
        4.1.3 经验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第202-205页
        4.1.4 修正主义态度的产生、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第205-209页
    4.2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危害及其根源第209-225页
        4.2.1 以错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危害第210-213页
        4.2.2 理论失范与实践欠缺造成无的放矢第213-217页
        4.2.3 唯心哲学和形而上学形成空洞理论第217-221页
        4.2.4 感性与理性认知失衡导致盲动实践第221-225页
    4.3 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批判及其修正第225-242页
        4.3.1 坚持错误批判与策略提供双措并举第225-229页
        4.3.2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29-234页
        4.3.3 打破理论与经验对立的二元旧思维第234-237页
        4.3.4 开拓人与物区别对待的新态度原则第237-242页
第5章 毛泽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态度第242-290页
    5.1 实事求是态度的世界观审视第243-258页
        5.1.1 实事求是构成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第243-247页
        5.1.2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第247-250页
        5.1.3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则第250-254页
        5.1.4 实事求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第254-258页
    5.2 实事求是态度的认识论剖析第258-273页
        5.2.1 实事求是贯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的始终第258-262页
        5.2.2 实事求是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262-266页
        5.2.3 实事求是反思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第266-270页
        5.2.4 实事求是把握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第270-273页
    5.3 实事求是态度的方法论实践第273-290页
        5.3.1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第274-278页
        5.3.2 合理消解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张力第278-281页
        5.3.3 积极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第281-285页
        5.3.4 努力拓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285-290页
第6章 以科学态度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290-340页
    6.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科学态度的世界价值第291-306页
        6.1.1 人类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般发展进程第291-295页
        6.1.2 社会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特殊演绎路径第295-299页
        6.1.3 世界历史理论中国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第299-303页
        6.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的世界历史意义第303-306页
    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科学态度的时代呼唤第306-323页
        6.2.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与当今世界发展第307-311页
        6.2.2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规律第311-315页
        6.2.3 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的重新考量第315-319页
        6.2.4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第319-323页
    6.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新:科学态度的思想方略第323-340页
        6.3.1 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第324-327页
        6.3.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327-331页
        6.3.3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第331-335页
        6.3.4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第335-340页
结语第340-343页
参考文献第343-359页
致谢第359-361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61-362页

论文共3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照书学研究
下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