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2 农村金融和涉农贷款 | 第21-22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7页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4-27页 |
第3章 农业银行涉农金融产品供给现状与运营流程 | 第27-36页 |
3.1 农业银行涉农金融产品供给现状 | 第27-32页 |
3.1.1 供给主体之农业银行L省分行现状 | 第27-28页 |
3.1.2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供给现状 | 第28-32页 |
3.2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运营模式 | 第32-36页 |
3.2.1 涉农金融产品销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第32-33页 |
3.2.2 涉农金融产品审批组织与实施 | 第33-34页 |
3.2.3 涉农金融产品风险控制 | 第34-35页 |
3.2.4 涉农金融产品售后服务模式 | 第35-36页 |
第4章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4.1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存在问题调查 | 第36-37页 |
4.1.1 基于内部运营系统的内部问题调查 | 第36-37页 |
4.1.2 基于随机抽样的农行外部问题调查 | 第37页 |
4.2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2.1 产品结构单一 | 第37页 |
4.2.2 创新模式层次低 | 第37-38页 |
4.2.3 创新理念与创新本质相悖 | 第38页 |
4.2.4 金融产品创新的内部环境尚未完善 | 第38-39页 |
4.2.5 银行内部产品创新的配套机制不完备 | 第39-40页 |
第5章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 | 第40-50页 |
5.1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 | 第40-47页 |
5.1.1 面向农村用户的产品模式创新 | 第40-43页 |
5.1.2 面向担保方式改变的涉农金融产品创新 | 第43-45页 |
5.1.3 面向农业产业链的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 第45-47页 |
5.2 农业银行L省分行涉农金融产品推广 | 第47-50页 |
5.2.1 产品策略 | 第48页 |
5.2.2 定价策略 | 第48页 |
5.2.3 渠道策略 | 第48-49页 |
5.2.4 促销策略 | 第49-50页 |
第6章 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创新产品试行评价与持续改进建议 | 第50-71页 |
6.1 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创新产品试行评价 | 第50-59页 |
6.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6.1.2 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评价体系构建 | 第51-52页 |
6.1.3 创新产品试行前的普惠金融指数计算 | 第52-56页 |
6.1.4 试行对照组选择 | 第56-57页 |
6.1.5 创新产品试行后的普惠金融指数计算 | 第57-58页 |
6.1.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6.2 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创新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5页 |
6.2.1 影响因素选择 | 第59-60页 |
6.2.2 模型建立 | 第60页 |
6.2.3 实证分析 | 第60-64页 |
6.2.4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3 持续改进建议 | 第65-71页 |
6.3.1 发挥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 第66页 |
6.3.2 建立健全面向全民的信用管理体系 | 第66-67页 |
6.3.3 建立健全三大涉农普惠金融体系 | 第67-69页 |
6.3.4 提升农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产品的建议 | 第69-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7.2 本文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7.2.1 本文不足 | 第72-73页 |
7.2.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