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21-22页 |
| 1 绪论 | 第22-3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 2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地质赋存条件及矿压显现特征 | 第31-48页 |
| 2.1 浅埋特厚煤层开采的地质赋存特征及生产技术条件 | 第31-35页 |
| 2.2 工作面推进方向上沟谷形态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 2.3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特征 | 第38-45页 |
| 2.4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动压易发生区域划分 | 第45-4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3 浅埋厚煤层开采三维地质建模及覆岩移动变形特征 | 第48-68页 |
| 3.1 浅埋厚煤层开采工程地质条件及三维地质建模 | 第48-55页 |
| 3.2 4104 工作面开采覆岩破断动态变化规律及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第55-60页 |
| 3.3 6106 工作面开采覆岩破断动态变化规律及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第60-64页 |
| 3.4 6104 工作面开采覆岩破断动态变化规律及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 第64-6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4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68-92页 |
| 4.1 沟谷区域浅埋煤层煤岩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68-80页 |
| 4.2 工作面推进方向对覆岩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80-87页 |
| 4.3 煤层采高对沟谷区域覆岩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87-9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5 浅埋特厚煤层工作面过沟谷区域开采顶板结构及支架围岩关系 | 第92-117页 |
| 5.1 非均布载荷作用下悬臂梁结构力学模型及分析 | 第92-95页 |
| 5.2 浅埋特厚煤层过沟谷区域上坡段开采顶板破断步距 | 第95-100页 |
| 5.3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支架-围岩关系及动压产生机理 | 第100-105页 |
| 5.4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工作面支护阻力确定 | 第105-108页 |
| 5.5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及顶板控制效果 | 第108-11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6 沟谷区域浅埋特厚煤层开采采动支承压力分布及区段煤柱合理确定 | 第117-131页 |
| 6.1 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动支承压力及区段煤柱应力分布 | 第117-121页 |
| 6.2 实测工作面开采支承压力分布及回采巷道变形特征 | 第121-127页 |
| 6.3 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 第127-130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31-133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 7.2 创新点 | 第132页 |
| 7.3 论文展望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1-14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