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9页 |
1.1 血竭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1.1 国产血竭的基源植物 | 第8页 |
1.1.2 血竭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8-9页 |
1.1.3 血竭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 细胞色素P450概述 | 第11-14页 |
1.2.1 P450的结构特点 | 第11-13页 |
1.2.2 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功能 | 第13-14页 |
1.3 类黄酮3'-羟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类黄酮3'-羟化酶概述 | 第14页 |
1.3.2 类黄酮3'-羟化酶的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1.3.3 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 | 第15-16页 |
1.3.4 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调控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20-30页 |
2.2.1 海南龙血树DcF3'H基因的克隆 | 第20-21页 |
2.2.2 DcF3'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页 |
2.2.3 DcF3'H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21-22页 |
2.2.4 MeJA、6-BA处理对DcF3'H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2页 |
2.2.5 海南龙血树DcF3'H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22-25页 |
2.2.6 海南龙血树DcF3'H启动子功能元件分析 | 第25页 |
2.2.7 DcF3'H基因启动子在烟草原生质体中的瞬时表达 | 第25-27页 |
2.2.8 DcbHLH1与DcF3'H启动子的相互作用 | 第27-29页 |
2.2.9 DcbHLH1与DcF3'H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3.1 海南龙血树DcF3'H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3.2 DcF3'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4页 |
3.3 DcF3'H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34页 |
3.4 MeJA、6-BA处理对DcF3'H表达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 Genome Walker文库的构建 | 第35页 |
3.6 DcF3'H启动子的克隆 | 第35-36页 |
3.7 DcF3'H启动子功能元件的分析 | 第36-38页 |
3.8 DcF3'H启动子缺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3.9 烟草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9页 |
3.10 DcF3'H启动子不同缺失片段活性分析 | 第39-40页 |
3.11 激素处理下对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 | 第40-41页 |
3.12 DcbHLH1与DcF3'H启动子相互作用 | 第41-43页 |
3.12.1 酵母单杂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3.12.2 3-AT浓度的筛选 | 第42-43页 |
3.12.3 酵母单杂验证DcbHLH与DcF3'H启动子的互作关系 | 第43页 |
3.13 DcbHLH1与DcF3'H启动子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4.1 DcF3'H及其启动子序列的结构特征 | 第45页 |
4.2 DcF3'H的表达特性 | 第45页 |
4.3 MeJA和6-BA对DcF3'H表达调控的预测 | 第45-46页 |
4.4 DcF3'H启动子与DcbHLH1、MYB之间的互作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