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磁场耦合式WPT的关键技术回顾 | 第16-25页 |
1.2.1 建模方法 | 第17页 |
1.2.2 效率优化技术 | 第17-18页 |
1.2.3 电磁环境控制与生物安全性问题 | 第18-19页 |
1.2.4 变参数适应性 | 第19-25页 |
1.3 高错位容忍度的非接触变压器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3.1 不对称绕组结构的非接触变压器 | 第25页 |
1.3.2 多发射绕组激励定向磁场 | 第25-27页 |
1.3.3 多发射绕组激励均衡磁场 | 第27-28页 |
1.3.4 多接收绕组耦合全向磁场 | 第28-30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具有高错位容忍度的一种新型非接触变压器结构 | 第32-46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两种典型结构非接触变压器的耦合系数建模 | 第32-41页 |
2.2.1 磁场仿真结果 | 第32-34页 |
2.2.2 “感应盲点”分析 | 第34-38页 |
2.2.3 错位条件下耦合系数建模 | 第38-40页 |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2.3 DD2Q绕组结构的新型非接触变压器 | 第41-45页 |
2.3.1 DD2Q绕组结构 | 第41-42页 |
2.3.2 磁通耦合特性与正交绕组优化配置 | 第42-43页 |
2.3.3 错位条件下耦合系数变化规律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S/P补偿多绕组并联输出谐振变换器的研究 | 第46-5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电路描述与工作模态分析 | 第46-49页 |
3.2.1 电路描述 | 第46-47页 |
3.2.2 工作模态分析 | 第47-49页 |
3.3 等效电路模型 | 第49-52页 |
3.3.1 输出电导分配原则与基波等效电路 | 第49-51页 |
3.3.2 补偿电容设计方法 | 第51-52页 |
3.4 三种典型错位条件下工作特性分析 | 第52-56页 |
3.4.1 不同工作模态下的等效输出电导 | 第52-53页 |
3.4.2 模态间切换的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3.4.3 输入阻抗与输出电压增益特性分析 | 第54-56页 |
3.5 输出电压增益的通用求解方法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S/P补偿多绕组并联输出谐振变换器的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9-60页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4.4.1 典型实验波形 | 第61-62页 |
4.4.2 开环增益特性测试结果 | 第62-64页 |
4.4.3 效率特性测试结果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LCL/S补偿多绕组串联输出谐振变换器的研究 | 第67-80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电路描述与工作模态分析 | 第67-69页 |
5.2.1 电路描述 | 第67-68页 |
5.2.2 工作模态分析 | 第68-69页 |
5.3 等效电路模型 | 第69-72页 |
5.3.1 输出电阻分配原则与基波等效电路 | 第69-71页 |
5.3.2 谐振元件参数设计方法 | 第71-72页 |
5.4 副边无交叉耦合下工作特性分析 | 第72-74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5.5.1 非接触变压器设计与实验平台搭建 | 第74-76页 |
5.5.2 典型实验波形 | 第76-78页 |
5.5.3 输出电压增益特性结果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0-82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80-81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