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6-17页
        1.5.1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6-17页
2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涵和理论依据第17-23页
    2.1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涵第17-19页
        2.1.1 新时代第17页
        2.1.2 职业生涯规划第17-18页
        2.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18-19页
        2.1.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19页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依据第19-23页
        2.2.1 青年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第19-20页
        2.2.2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第20页
        2.2.3 管理学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第20-23页
3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第23-29页
    3.1 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3.1.1 思想开放的同时缺乏较强的政治观念第23页
        3.1.2 物质生活丰富但缺乏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第23-24页
        3.1.3 全球视野与功利主义并存第24页
        3.1.4 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第24-25页
    3.2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第25-27页
        3.2.1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第25-26页
        3.2.2 坚定文化自信第26页
        3.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第26-27页
    3.3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第27页
    3.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第27-29页
        3.4.1 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第27-28页
        3.4.2 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第28页
        3.4.3 促进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第28-29页
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第29-35页
    4.1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的概述第29页
    4.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29页
    4.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第29-33页
        4.3.1 调查问卷对象的分析第29-30页
        4.3.2 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问题分析第30页
        4.3.3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第30-33页
    4.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第33-35页
        4.4.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第33页
        4.4.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完善第33-34页
        4.4.3 家长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重视第34页
        4.4.4 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逐步提高第34-35页
5 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第35-44页
    5.1 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第35-37页
        5.1.1 加强政策引导第35-36页
        5.1.2 政府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第36-37页
        5.1.3 加强网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第37页
    5.2 家庭层面第37-38页
        5.2.1 积极转变理念第37-38页
        5.2.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第38页
    5.3 学校层面第38-41页
        5.3.1 加强理论教育,发挥思想引领重要功效第38-40页
        5.3.2 建立功能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第40页
        5.3.3 建立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第40-41页
        5.3.4 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第41页
        5.3.5 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第41页
    5.4 学生个人层面第41-44页
        5.4.1 端正态度第42页
        5.4.2 积极参加活动第42页
        5.4.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第42-44页
6 结论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一第49-55页
附录二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发卡核酸检测microRNA的荧光分析法及其在癌症预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沉淀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及其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