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维氏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 维氏气单胞菌的命名与分类 | 第11页 |
1.2 维氏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1.3 维氏气单胞菌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 | 第12-13页 |
1.4 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胞外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1 维氏气单胞菌胞外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2 胞外产物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3.1 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3.2 基因敲除技术 | 第16-17页 |
3.3 基因敲除技术的优缺点 | 第17页 |
3.4 基因敲除技术的实际应用 | 第17-18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8-62页 |
第一章 A.veronii胞外产物蛋白分析 | 第18-26页 |
1.1 材料 | 第18-19页 |
1.2 方法 | 第19-20页 |
1.3 结果 | 第20-24页 |
1.4 讨论 | 第24-25页 |
1.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A.veroniiTH0426株hisJ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的构建 | 第26-45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2 方法 | 第27-34页 |
2.3 结果 | 第34-43页 |
2.4 讨论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A.veroniiTH0426株hisJ基因的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5-62页 |
3.1 材料 | 第45-46页 |
3.2 方法 | 第46-49页 |
3.3 结果 | 第49-58页 |
3.4 讨论 | 第58-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