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评价中心实施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评价中心 | 第18-19页 |
·党政领导人才 | 第19页 |
·党政领导人才选拔 | 第19-20页 |
·评价中心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 第20-21页 |
·文件筐测验 | 第20页 |
·无领导小组讨论 | 第20-21页 |
·管理游戏 | 第21页 |
·角色扮演 | 第21页 |
·评价中心的的应用模式 | 第21-25页 |
·构建胜任力模型 | 第21-22页 |
·评价中心工具的设计 | 第22-23页 |
·评价中心的实施操作 | 第23-24页 |
·测评结果的反馈 | 第24-25页 |
第3章 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现状 | 第25-31页 |
·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评价中心的准备工作 | 第25页 |
·评价中心的应用环节 | 第25-26页 |
·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缺陷 | 第26-31页 |
·理论研究不足 | 第26-27页 |
·应用成本较高 | 第27页 |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较低 | 第27-28页 |
·专业评价人员缺乏 | 第28-29页 |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可能遇到的人为障碍 | 第30-31页 |
第4章 评价中心在山东省的应用 | 第31-40页 |
·山东省引入评价中心的背景 | 第31页 |
·测评的准备工作 | 第31-36页 |
·测评维度的确立 | 第31-35页 |
·测评的标准和方法 | 第35-36页 |
·选拔的实施 | 第36-37页 |
·被试者 | 第36页 |
·评价者 | 第36-37页 |
·实施步骤 | 第37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信度检验 | 第37-38页 |
·效度检验 | 第38页 |
·成本分析 | 第38-39页 |
·案例启示 | 第39-40页 |
第5章 评价中心在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中的完善 | 第40-48页 |
·加强基本理论研究 | 第40-41页 |
·加强基本理论的中国化研究 | 第40页 |
·注重古代人才评价思想的研究 | 第40-41页 |
·控制评价中心的实施成本 | 第41-42页 |
·树立科学的评价中心成本管理理念 | 第41页 |
·优化选拔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简化评价中心 | 第42页 |
·改进评价中心的结构效度 | 第42-45页 |
·测评维度的数量控制及明确界定 | 第43页 |
·测评技术的科学组合 | 第43-44页 |
·评价标准的准确界定 | 第44页 |
·测评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 第44页 |
·评价主体的客观公正 | 第44-45页 |
·甄选和培训合适的评价者 | 第45-47页 |
·甄选过程 | 第45页 |
·培训过程 | 第45-47页 |
·加强法制建设和健全监督机制 | 第47-48页 |
·法制建设的加强 | 第47页 |
·监督机制的健全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
附录B 案例中的相关试题和表格 | 第55-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