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绪论第8-10页
    1 课题的缘起和研究目的第8页
    2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8-9页
    3 现有的研究情况第9页
    4 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一章 关于“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项目第10-17页
    第一节 项目成立之背景第10-11页
        1.1 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第10页
        1.2 国家记忆第10页
        1.3 个体记忆第10-11页
    第二节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起步第11-12页
        2.1 计划项目的发起人第11页
        2.2 媒体的关注与支持第11-12页
    第三节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意义第12-13页
        3.1 学术研究第12页
        3.2 公众参与第12页
        3.3 记忆景观第12-13页
    第四节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价值第13-17页
        4.1 城市名片的记忆场所第13-14页
            4.1.1 明清时期——夫子庙-秦淮河-明城墙带第13页
            4.1.2 民国时期——中山陵-总统府第13-14页
            4.1.3 新中国时期——南京长江大桥第14页
        4.2 填补沿江公共空间的缺失第14-17页
            4.2.1 叙事性第14-15页
            4.2.2 创新性第15页
            4.2.3 可持续性第15-17页
第二章 关于大桥记忆计划的文创产品设计项目第17-25页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承担文创产品设计第17页
        1.1 实力与契机第17页
        1.2 人员与动机第17页
    第二节 “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目标第17-19页
        2.1 文创产品成为“大桥记忆计划”的有机成分第17-18页
        2.2 拒绝文创产品的低设计印象第18页
        2.3 锻炼学生心智与设计能力的平台第18-19页
        2.4 成为大众流连忘返的原因之一第19页
    第三节 “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第19-21页
        3.1 突出大桥特征的长久性纪念品第19-20页
        3.2 具有短期流行元素的产品第20页
        3.3 针对六个记忆场所的设计第20-21页
        3.4 针对公众参与计划项目的设计第21页
    第四节 “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原则第21-24页
        4.1 强调大桥的历史性、符号性、工业风特征第21页
        4.2 强调设计理念的观念性与当代性第21-22页
        4.3 强调设计方法的多元性和现代性第22-24页
        4.4 强调公益性与参与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第24页
    第五节 “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计划第24-25页
        5.1 抓住“大桥记忆计划”推进的时间节点设计第24页
        5.2 完成指挥部交给的设计任务第24页
        5.3 长期设计与短期设计结合第24-25页
第三章 封桥仪式活动暨初期文创产品设计第25-28页
    第一节 封桥仪式之“跑步计划”第25页
    第二节 “众筹”计划第25-28页
        2.1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盒第25页
        2.2 记忆盒子三维模型第25-26页
        2.3 “大桥之恋”戒指第26-27页
        2.4 当代艺术纪念T恤第27页
        2.5 其他第27-28页
第四章 文创产品设计的深入及完善第28-40页
    第一节 南京长江大桥之文化元素分析第28-32页
        1.1 特殊时代下的符号特征第28-31页
        1.2 玉兰花灯第31页
        1.3 大桥整体外形——引桥、主桥第31-32页
    第二节 文创产品方案分析第32-37页
        2.1 南京长江大桥积木组合第32-33页
        2.2 大桥手机壳第33页
        2.3 大桥桌面用品系列第33-34页
        2.4 大桥银饰系列第34-35页
        2.5 大桥平面图案系列第35-36页
        2.6 “跳桥”吊坠第36页
        2.7 “保质期”罐子第36-37页
        2.8 大桥造型橡皮第37页
    第三节 方案小结第37-38页
        3.1 该项目中方案的优势分析第37页
        3.2 该项目中方案的劣势分析第37-38页
    第四节 参与人员访谈第38-40页
        4.1 带队教师访谈第38页
        4.2 参与学生访谈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附录一第43-48页
附录二第48-49页
作者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云锦延伸品包装设计研究
下一篇:SiO2/MgO-PTFE/PET复合膜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