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结构钢在高温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材料性能 | 第18-22页 |
2.1 钢材的物理性能 | 第18-19页 |
2.1.1 钢材的导热系数 | 第18页 |
2.1.2 钢材的密度 | 第18-19页 |
2.1.3 钢材的热膨胀系数 | 第19页 |
2.2 高温作用下钢材的力学性能 | 第19-20页 |
2.2.1 钢材的泊松比 | 第19页 |
2.2.2 钢材的屈服强度 | 第19页 |
2.2.3 钢材的弹性模量 | 第19-20页 |
2.3 冲击荷载作用下钢材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 | 第20-21页 |
2.4 高温和冲击荷载作用下钢梁的极限状态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高温下受落锤冲击约束钢梁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 | 第22-30页 |
3.1 实验概述 | 第22-23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3.1.2 实验工况 | 第22-23页 |
3.1.3 材料实验 | 第23页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6页 |
3.2.1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2.2 部分试件最终变形及局部变形图 | 第24-26页 |
3.3 构件动力响应过程分析 | 第26-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高温下受落锤冲击约束钢梁动力响应的数值验证与分析 | 第30-39页 |
4.1 ANSYS/LS-DYNA通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30页 |
4.2 ANSYS/LS-DYNA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4.2.1 单元类型 | 第30-31页 |
4.2.2 材料模型 | 第31页 |
4.2.3 研究对象节点的位置标识 | 第31页 |
4.3 有限元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 | 第31-35页 |
4.3.1 最终变形模式的比较 | 第32-34页 |
4.3.2 挠度和侧向位移的比较 | 第34-35页 |
4.4 温度对不同约束钢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5-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不同边界条件下钢梁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39-69页 |
5.1 两端固支钢梁的参数分析 | 第39-46页 |
5.1.1 温度效应 | 第39-42页 |
5.1.2 撞击力效应 | 第42-44页 |
5.1.3 加劲肋效应 | 第44页 |
5.1.4 落锤初始撞击速度0v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5 速度-质量效应 | 第45-46页 |
5.2 两端铰支钢梁的温度效应分析 | 第46-48页 |
5.3 两端弹性约束钢梁的参数分析 | 第48-60页 |
5.3.1 常温下落锤初速度效应 | 第49-50页 |
5.3.2 温度效应 | 第50-52页 |
5.3.3 600 ℃时落锤初始速度0v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 400 ℃时落锤初始速度0v的影响 | 第53-58页 |
5.3.5 400 ℃和600℃下落锤速度-质量组合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 一端弹性约束钢梁的参数分析 | 第60-67页 |
5.4.1 常温下轴向弹簧刚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5.4.2 400 ℃时轴向弹簧刚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5.4.3 不同温度下发生平面外变形的临界刚度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