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转换生成理论下的建筑“形式自治”—彼得·艾森曼“卡纸板住宅”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概述第9-10页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第10-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第14-16页
        1.4.1 研究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二章 卡纸板住宅相关理论支撑第16-31页
    2.1 语言学:语言学基础第16-18页
    2.2 结构主义和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起源第18-20页
    2.3 符号学:符号和指代第20-23页
    2.4 转换生成:建筑中的形式自治第23-26页
        2.4.1 建筑语言学第23-25页
        2.4.2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提出第25-26页
    2.5 图式:图式理论与形式操作第26-31页
        2.5.1 图式的基本概念第26-28页
        2.5.2 图式的两种概念模型第28-31页
第三章 卡纸板住宅I、II、III、IV、VI解析第31-77页
    3.1 卡纸板住宅:对现代主义“制度”的脱离第31-37页
    3.2 HOUSEI与HOUSEII——标记与深层结构第37-53页
        3.2.1 HOUSEI——形式意义的剥离与形式内在的关联第38-46页
        3.2.2 HOUSEII——形式系统的发展第46-53页
    3.3 HOUSEIII——建筑层级的模糊第53-60页
    3.4 HOUSEIV——图式的自我生成第60-69页
    3.5 HOUSEVI——线性过程的解构(De-Composition)及“中心”的形成第69-77页
第四章 建筑客体中的“形式自治性”第77-85页
    4.1 建筑语言的发展和形式系统的双重阅读第77-79页
    4.2 线性阅读的“分解”第79-80页
    4.3 卡纸板住宅中的网格与深层结构第80-82页
    4.4 表层结构与标记的在场第82-84页
    4.5 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总结与拓展第85-86页
图片来源第86-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后记第92-9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BAQUS的大理岩时效劈裂本构模型二次开发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深孔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数值分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