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12-13页 |
2.1.1 优势项目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潜优势项目的概念 | 第13页 |
2.2 发展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4页 |
2.2.1 发展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3.1 关于竞技体育项目划分研究 | 第14页 |
2.3.2 我国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世锦赛上成绩表现的分析研究 | 第14页 |
2.3.3 在奥运会、世锦赛以及其它重大赛事中关于中国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方面研究 | 第14-15页 |
2.3.4 关于我国田径运动面临的问题研究 | 第15-16页 |
2.3.5 关于我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 | 第16页 |
2.4 国外发展动态 | 第16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18页 |
3.2.2 数理统计法 | 第18页 |
3.2.3 对比分析法 | 第18页 |
3.2.4 逻辑归纳法 | 第18页 |
3.2.5 巴雷托分析法 | 第18-19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51页 |
4.1 我国田径运动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界定 | 第19-20页 |
4.2 我国田径运动优势和潜优势项目动态变化 | 第20-22页 |
4.3 我国田径运动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的总体成绩分析 | 第22-29页 |
4.3.1 我国田径运动在四届奥运会上的总体成绩分析 | 第22-24页 |
4.3.2 我国田径运动在五届世锦赛上的总体成绩分析 | 第24-26页 |
4.3.3 中国田径队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获得奖牌数与前三名比较 | 第26-27页 |
4.3.4 我国田径运动在四届奥运会上进入前8名的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4.3.5 我国田径运动在五届世锦赛上进入前8名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4.4 我国不同性别田径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和世锦赛上成绩表现与对比分析 | 第29-34页 |
4.4.1 我国男子田径项目在四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 第29-30页 |
4.4.2 我国女子田径项目在四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 第30-31页 |
4.4.3 我国男女田径运动员在四届奥运会上成绩对比分析 | 第31页 |
4.4.4 我国男子和女子田径项目在五届世锦赛上的成绩分析 | 第31-32页 |
4.4.5 我国男女田径运动员在五届世锦赛上成绩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4.4.6 我国田径项目在五届田径世锦赛与四届奥运会上的成绩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4.5 我国男女各单项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总体表现分析 | 第34-38页 |
4.5.1 我国男女各单项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的进入前八名人数和积分情况分析 | 第34-35页 |
4.5.2 我国男女各单项在四届奥运会上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第35-37页 |
4.5.3 我国男女项各单项在五届世锦赛上成绩情况趋势分析 | 第37-38页 |
4.6 中国不同项群田径项目在历届田径世锦赛与奥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 第38-43页 |
4.6.1 我国田径项目速度性项群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成绩分析 | 第38-41页 |
4.6.2 我国田径项目速度力量性项群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成绩分析 | 第41-42页 |
4.6.3 我国田径项目耐力性项群在四届奥运会和五届世锦赛上成绩分析 | 第42-43页 |
4.7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4.7.1 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4.7.2 我国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储备分析 | 第44-46页 |
4.8 我国竞技体育田径目前所面临问题 | 第46-49页 |
4.9 我国竞技体育田径发展方向 | 第49-5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建议 | 第52-53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