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 前言 | 第12页 |
2 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12-17页 |
·壳聚糖纳米微球 | 第13-14页 |
·海藻酸纳米微球 | 第14-15页 |
·蛋白质纳米微球 | 第15-17页 |
3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7-21页 |
·亲水链段 | 第17-19页 |
·疏水链段 | 第19-21页 |
·聚氧丙烷 | 第19页 |
·聚己内酯聚乳酸 | 第19-20页 |
·其他疏水链段 | 第20-21页 |
4 化学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21-27页 |
·壳聚糖亲水或疏水化改造 | 第21-24页 |
·葡聚糖的疏水化改造 | 第24-26页 |
·其他多糖的疏水化改造 | 第26-27页 |
5 纳米载药体系在肿瘤部位的给药方式 | 第27-30页 |
·肿瘤组织的微环境 | 第27-28页 |
·纳米载药体系的被动靶向给药 | 第28-29页 |
·纳米载药体系的主动靶向给药 | 第29-30页 |
6 当前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第31-34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第二章 葡聚糖-聚(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58页 |
1 前言 | 第42-4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页 |
·仪器和表征方法 | 第43-44页 |
·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的合成 | 第44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4页 |
·纳米微球的形貌观察 | 第44-45页 |
·纳米微球的稳定性 | 第45页 |
·牛血清蛋白,肝素,壳聚糖-PAPBA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5-49页 |
·粒径的尺寸控制 | 第49-51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的稳定性 | 第52-54页 |
·牛血清蛋白,肝素,壳聚糖-PAPBA纳米微球的探索 | 第54-5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负载阿霉素的葡聚糖-聚(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纳米微球抗肿瘤效果 | 第58-79页 |
1 前言 | 第58-5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材料 | 第59页 |
·细胞和动物 | 第59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59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59-60页 |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59-60页 |
·粒径及形貌观察 | 第60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体外释放 | 第60-61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61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61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生物分布 | 第61-63页 |
·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61-62页 |
·阿霉素的体内分布实验 | 第62-63页 |
·负载阿霉素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63页 |
·组织切片分析 | 第6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7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63-65页 |
·负载阿霉素的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65-66页 |
·Dextran-PAPBA纳米微球的体外细胞实验 | 第66-69页 |
·纳米微球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69-71页 |
·经过纳米微球负载后阿霉素在荷瘤小鼠的体内分布 | 第71-74页 |
·负载阿霉素的纳米微球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74-76页 |
·H&E染色 | 第76-7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四章 负载紫杉醇的星形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抗肿瘤效果 | 第79-110页 |
1 前言 | 第79-8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0-87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80-81页 |
·细胞和动物 | 第81页 |
·5,10,15,20-四(4-氨基苯基)卟啉(TAPP)的合成 | 第81-82页 |
·甲氧基聚乙二醇(mPEO)的合成 | 第82页 |
·卟啉引发己内酯聚合制备聚己内酯(TAPP-PCL) | 第82-83页 |
·星形嵌段聚合物(TAPP-PCL-mPEO)的合成 | 第83页 |
·负载紫杉醇和空白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83-84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84页 |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84页 |
·粒径及形貌观察 | 第84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84-85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85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85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生物分布 | 第85-86页 |
·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85-86页 |
·紫杉醇的体内分布 | 第86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86-87页 |
·组织切片分析 | 第8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8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6页 |
·TAPP-PCL-mPEO的合成 | 第87-91页 |
·负载紫杉醇的TAPP-PCL-mPEO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91-93页 |
·负载紫杉醇的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93-94页 |
·负载紫杉醇的纳米微球的体外细胞实验 | 第94-95页 |
·聚合物的光谱学性质 | 第95-96页 |
·纳米微球的体外细胞成像 | 第96-97页 |
·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97-99页 |
·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99-101页 |
·经过纳米微球负载后紫杉醇在荷瘤小鼠的体内分布 | 第101-104页 |
·组织切片分析 | 第104-10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五章 今后的工作以及展望 | 第110-112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