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超重力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第18页
        1.1.2 二氧化硫的来源与危害第18-19页
    1.2 脱硫脱硝技术概述第19-26页
        1.2.1 脱硝技术第19-22页
        1.2.2 脱硫技术第22-24页
        1.2.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24-26页
    1.3 超重力技术第26-30页
        1.3.1 超重力技术简介第26-27页
        1.3.2 旋转填充床的结构及原理第27-28页
        1.3.3 超重力技术的特点第28页
        1.3.4 超重力技术的主要应用第28-30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0页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30-32页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1.5.2 论文的创新点第31-32页
第二章 实验与分析第32-38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32-33页
        2.1.1 实验原料第32页
        2.1.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2 实验系统与流程第33-35页
        2.2.1 实验系统第33-34页
        2.2.2 实验流程第34-35页
    2.3 实验步骤第35-36页
    2.4 烟气脱除效率计算第36页
    2.5 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的推导第36-38页
第三章 超重力臭氧氧化脱硝实验研究第38-50页
    3.1 前言第38页
    3.2 反应机理第38-40页
        3.2.1 气相中的反应机理第38-39页
        3.2.2 液相中的反应机理第39-40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3.3.1 MR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40-42页
        3.3.2 转速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3.3.3 气液比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3.3.4 吸收液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3.3.5 NO_x初始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46-48页
        3.3.6 NO_2/NO摩尔比对NO脱除效果的影响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超重力臭氧氧化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第50-70页
    4.1 前言第50页
    4.2 反应机理第50-52页
        4.2.1 气相中的反应机理第50-51页
        4.2.2 液相中的反应机理第51-52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68页
        4.3.1 MR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52-54页
        4.3.2 转速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54-56页
        4.3.3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4.3.4 吸收液浓度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57-59页
        4.3.5 SO_2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4.3.6 PH值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4.3.7 氧含量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4.3.8 气量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63-65页
        4.3.9 吸收液添加剂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第6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侧线试验与工业试验第70-80页
    5.1 前言第70页
    5.2 原工艺流程与侧线试验流程第70-72页
        5.2.1 原工艺流程第70-71页
        5.2.2 侧线试验流程第71-72页
    5.3 侧线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5.3.1 转速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2-73页
        5.3.2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3页
        5.3.3 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3-74页
        5.3.4 MR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4-75页
    5.4 工业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5.4.1 MR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5-76页
        5.4.2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6-77页
        5.4.3 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第77-78页
    5.5 较优条件下处理效果比较第78-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建议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2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92-94页
附件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堆防自燃监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城市污泥热化学处理固体产物分析及多环芳烃的分布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