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1.3.1 绿色建筑 | 第17-19页 |
1.3.2 被动式设计 | 第19-20页 |
1.3.3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节能研究 | 第23-36页 |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 第23-26页 |
2.1.1 美国LEED体系 | 第23页 |
2.1.2 英国BREEAM体系 | 第23-24页 |
2.1.3 日本CASBEE体系 | 第24页 |
2.1.4 德国DGNB体系 | 第24-25页 |
2.1.5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2.1.6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页 |
2.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能源部分对比研究 | 第26-33页 |
2.2.1 国内外绿色评价体系关于能源部分的评价 | 第26-32页 |
2.2.2 国内外绿色建筑能源部分评价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比较 | 第32-33页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被动式节能设计的研究 | 第33-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研究 | 第36-44页 |
3.1 夏热冬冷地区特征 | 第36-39页 |
3.1.1 我国气候分区 | 第36-37页 |
3.1.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37-38页 |
3.1.3 夏热冬冷地区经济人口特征 | 第38-39页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特点 | 第39-42页 |
3.2.1 公共建筑能耗整体概况 | 第39-40页 |
3.2.2 公共建筑能耗组成分析 | 第40-42页 |
3.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传热特性研究 | 第42-43页 |
3.3.1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传热过程 | 第42页 |
3.3.2 夏热冬冷地区基于传热过程的节能措施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被动式设计措施研究 | 第44-59页 |
4.1 建筑规划及形体设计的被动式节能策略 | 第44-46页 |
4.1.1 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 第44-46页 |
4.1.2 建筑的形体设计 | 第46页 |
4.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 | 第46-52页 |
4.2.1 外墙节能 | 第46-48页 |
4.2.2 屋面节能 | 第48-50页 |
4.2.3 外窗节能 | 第50-52页 |
4.3 自然采光 | 第52-54页 |
4.3.1 侧窗采光 | 第52-53页 |
4.3.2 天窗采光 | 第53页 |
4.3.3 自然采光节能设计的内容 | 第53-54页 |
4.4 自然通风 | 第54-56页 |
4.4.1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 | 第54-55页 |
4.4.2 自然通风节能设计的内容 | 第55-56页 |
4.5 建筑遮阳 | 第56-58页 |
4.5.1 遮阳的分类 | 第57-58页 |
4.5.2 遮阳的设计原则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基于DEST模拟的建筑能耗研究 | 第59-97页 |
5.1 建筑能耗综合模拟软件DEST的介绍 | 第59-60页 |
5.1.1 DeST软件简介 | 第59页 |
5.1.2 DeST软件的特点和优势 | 第59页 |
5.1.3 DeST能耗模拟工作流程 | 第59-60页 |
5.2 基础模型的建立 | 第60-66页 |
5.2.1 建筑概况 | 第60-63页 |
5.2.2 热工参数的初始设置 | 第63页 |
5.2.3 室内设计参数设定 | 第63-64页 |
5.2.4 室外设计参数设定 | 第64页 |
5.2.5 基础模型能耗模拟结果 | 第64-66页 |
5.3 不同朝向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不同窗墙比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67-74页 |
5.4.1 不同窗墙比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不同窗墙比对空调及照明能耗的综合影响 | 第69-74页 |
5.5 不同通风策略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74-76页 |
5.6 不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76-84页 |
5.6.1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76-78页 |
5.6.2 不同外窗传热性能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78-82页 |
5.6.3 不同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 第82-84页 |
5.7 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经济分析 | 第84-89页 |
5.7.1 保温层生命周期内各项费用的计算 | 第85-86页 |
5.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6-89页 |
5.8 建筑负荷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 第89-96页 |
5.8.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5.8.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96页 |
5.9 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总结 | 第97-98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