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1 缘起 | 第7页 |
1.1.2 “寿”文化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3 清代纹饰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4 当代社会老年人生活现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8-9页 |
1.4 研究现状与研究不足 | 第9-11页 |
1.4.1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4.2 现阶段研究不足和欠缺 | 第11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寿文化在清代民间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 第12-24页 |
2.1 清代的寿文化生活方式 | 第12-18页 |
2.1.1 清代寿文化在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体现 | 第12-17页 |
2.1.2 清代传统寿文化所体现的孝道观念 | 第17-18页 |
2.2 寿文化在中国民俗传统中的体现 | 第18-24页 |
2.2.1 寿文化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的体现 | 第18-22页 |
2.2.2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寿神崇拜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清代“寿”纹饰的造型结构特点和色彩分析 | 第24-87页 |
3.1 清代“寿”纹饰在不同载体上的造型结构特点比较分析 | 第24-42页 |
3.1.1 服装和织品中的“寿”纹饰 | 第24-26页 |
3.1.2 钟表和首饰中的“寿”纹饰 | 第26-28页 |
3.1.3 文房杂具中的“寿”纹饰 | 第28-32页 |
3.1.4 建筑装修中的“寿”纹饰 | 第32-37页 |
3.1.5 器具中的“寿”纹饰 | 第37-41页 |
3.1.6 家具中的“寿”纹饰 | 第41-42页 |
3.1.7 “格物致知”的传统审美理念 | 第42页 |
3.2 清代“寿”纹饰与不同类别纹饰组合的造型结构特点比较分析 | 第42-87页 |
3.2.1 清代“寿”纹饰与动物纹样的组合关系 | 第42-59页 |
3.2.2 清代“寿”纹饰与植物纹样的组合关系 | 第59-77页 |
3.2.3 “大杂烩”式的清代“寿”纹饰组合关系 | 第77-83页 |
3.2.4 清代“寿”类纹饰与人物故事纹样的组合关系 | 第83-87页 |
第四章 中国当代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调研与“寿”纹饰应用设计的研究 | 第87-100页 |
4.1 中国当代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调研与思考 | 第87-95页 |
4.1.1 中国当代老年人生活状态调研分析 | 第87-91页 |
4.1.2 不同生活状态下的老年人审美需求的差异 | 第91-92页 |
4.1.3 关注“初老”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设计需求 | 第92-93页 |
4.1.4 老年人审美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 第93-94页 |
4.1.5 中国传统寿文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 第94-95页 |
4.2 “寿”纹饰创新应用于寿文化产品的方式浅析 | 第95-99页 |
4.2.1 创新寿文化产品的优势 | 第95-96页 |
4.2.2 构建尊老敬老的寿文化生活方式和寿文化产品体系 | 第96-97页 |
4.2.3 寿文化产品的人群定位 | 第97-98页 |
4.2.4 寿文化产品的设计需求 | 第98页 |
4.2.5 探寻“寿”纹饰创新应用的具体方式 | 第98-99页 |
4.3 当下“寿”纹饰应用于文创产品的案例分析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通过毕业设计对清代“寿”纹饰当下创新途径进行实践 | 第100-122页 |
5.1 主题概念设计 | 第100页 |
5.2 对“寿”纹饰的创新活化过程 | 第100-111页 |
5.3 “寿”纹饰的应用设计 | 第111-120页 |
5.4 清代“寿”纹饰活化当下的方法总结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一 关于老年人(60岁及以上)生活状态的调研表 | 第125-127页 |
附录二 安徽省滁州市扬子敬老院调研报告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