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苯酚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苯酚废水简介 | 第17页 |
1.2.2 苯酚废水的去除研究 | 第17-18页 |
1.3 人工湿地技术概况 | 第18-22页 |
1.3.1 人工湿地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1.3.2 人工湿地的基本类型 | 第19-21页 |
1.3.3 人工湿地去除机理及应用 | 第21-22页 |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概况 | 第22-25页 |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 第22-23页 |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分类 | 第23-24页 |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1.5 CW-MFC技术概述 | 第25-28页 |
1.5.1 CW-MFC技术原理及分类 | 第25-26页 |
1.5.2 影响CW-MFC的性能因素 | 第26-27页 |
1.5.3 CW-MFC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27-28页 |
1.6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2页 |
1.6.1 研究的目的 | 第28-29页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29-30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2.3.1 水质分析指标 | 第33-34页 |
2.3.2 电学性能指标 | 第34-35页 |
2.3.3 微生物群落测定 | 第35-36页 |
第三章 CW-MFC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56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 CW-MFC系统的启动 | 第37页 |
3.3 COD浓度对CW-MFC性能的影响 | 第37-46页 |
3.3.1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37-44页 |
3.3.2 产电性能 | 第44-46页 |
3.4 HRT对CW-MFC性能的影响 | 第46-55页 |
3.4.1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46-52页 |
3.4.2 产电性能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CW-MFC对苯酚的去除研究 | 第56-64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1.1 实验内容 | 第56页 |
4.1.2 苯酚的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4.2 苯酚的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4.3 COD去除效果 | 第58-59页 |
4.4 产电大小 | 第59-61页 |
4.5 库伦效率 | 第61页 |
4.6 极化曲线功率密度曲线 | 第61-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64-86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5.1.1 样品的采集 | 第64页 |
5.1.2 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 第64-66页 |
5.1.3 Miseq测序 | 第66-67页 |
5.1.4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5.2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68-73页 |
5.2.1 稀释曲线及Shannon-Wiener曲线 | 第68-69页 |
5.2.2 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69-72页 |
5.2.3 分类学水平上群落数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5.3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73-84页 |
5.3.1 门丰度的变化 | 第73-75页 |
5.3.2 变形菌门中纲丰度下的变化 | 第75-77页 |
5.3.3 属丰度的变化 | 第77-80页 |
5.3.4 产电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80-82页 |
5.3.5 苯酚降解菌菌属分析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0-10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2-103页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