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2页 |
1.1 职业紧张 | 第16-17页 |
1.2 抑郁症状 | 第17-18页 |
1.3 心理资本 | 第18-20页 |
1.4 职业紧张与皮质醇 | 第20页 |
1.5 提出问题 | 第20-21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1.1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1.2 皮质醇测定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8页 |
2.2.1 一般情况调查 | 第23页 |
2.2.2 职业紧张调查 | 第23-25页 |
2.2.3 抑郁症状调查 | 第25页 |
2.2.4 心理资本调查 | 第25-26页 |
2.2.5 唾液皮质醇测定 | 第26-28页 |
2.3 问卷录入及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30-31页 |
2.5.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30页 |
2.5.2 资料收集阶段 | 第30页 |
2.5.3 唾液采集和测定阶段 | 第30页 |
2.5.4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1-48页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2 女工职业紧张发生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3.2.1 JCQ评估的职业紧张水平分析 | 第32-34页 |
3.2.2 ERIQ评估的付出回报失衡水平分析 | 第34-36页 |
3.3 女工抑郁症状发生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3.4 职业紧张与唾液皮质醇的关系研究 | 第38-41页 |
3.4.1 一般情况 | 第38页 |
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女工唾液皮质醇浓度的比较 | 第38-39页 |
3.4.3 职业紧张不同维度得分组间唾液皮质醇浓度的比较 | 第39-40页 |
3.4.4 职业紧张与唾液皮质醇浓度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3.4.5 职业紧张对唾液皮质醇的影响 | 第41页 |
3.5 抑郁症状与皮质醇关系研究 | 第41-42页 |
3.5.1 唾液皮质醇浓度在不同抑郁症状组比较 | 第41-42页 |
3.5.2 唾液皮质醇浓度与抑郁症状得分的相关性 | 第42页 |
3.5.3 抑郁症状对唾液皮质醇的影响 | 第42页 |
3.6 职业紧张、心理资本与抑郁症状关系研究 | 第42-48页 |
3.6.1 职业紧张、心理资本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3.6.2 职业紧张对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3.6.3 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3.6.4 职业紧张、心理资本、抑郁症状三者关系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5页 |
4.1 女工职业紧张水平及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4.2 电子制造企业女工职业紧张与唾液皮质醇 | 第50-51页 |
4.2.1 唾液皮质醇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50页 |
4.2.2 职业紧张与唾液皮质醇浓度 | 第50-51页 |
4.3 女工抑郁症状水平及影响因素 | 第51页 |
4.4 女工抑郁症状与唾液皮质醇浓度 | 第51-52页 |
4.5 职业紧张、抑郁症状和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52-53页 |
4.5.1 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 | 第52页 |
4.5.2 职业紧张与心理资本 | 第52-53页 |
4.5.3 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关系的中介作用 | 第53页 |
4.6 本研究对电子制造企业的启示 | 第53-54页 |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54-55页 |
4.7.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54页 |
4.7.2 局限性与展望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职业紧张研究进展(综述) | 第63-73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职业紧张的危害 | 第63-64页 |
3 职业紧张相关理论模型 | 第64-65页 |
4 职业紧张的测量工具 | 第65-66页 |
5 职业紧张客观指标研究 | 第66-67页 |
6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1 | 第73-79页 |
附录2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